向海图强,山东巨轮劈波斩浪正远航
扬波大海,走向深蓝。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山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向海图强,劈波斩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标注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进一步开阔视野看海洋,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海洋强省建设动力活力。山东以全面实施《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为抓手,加快实施海洋强省“十大行动”,海洋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8年预计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6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5,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波涛成颂,向海图强,山东巨轮正奋进远航。
港口整合,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强大引擎
“目前,烟台市港口资源整合方案已经基本成熟。”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付春表示。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研究制订山东省港口集团组建方案,推进山东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释放出加快山东港口整合步伐的清晰信号。全省“担当作为 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结束后,烟台市主要领导节后现场办公的第一站便赶到了烟台港,推进港口资源整合。
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现代化港口是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从各自为战到一体化发展,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为目标,2018年山东拉开港口整合大幕,优化沿海港口资源,提升港口建设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高效协同、智慧高端、绿色环保、疏运通达、港产联动的国际化强港。2018年3月28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控股的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正式成立;同年10月,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控股万通旗下东营港区码头、仓储、管线等涉港资产,整合效应初显。
因海而立、依海而兴,一座港可以激活一座城。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港口强,就能为城市发展输入强劲活力、动力。依托全省第二大、货物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七位的日照港,日照市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的比重均高达八成以上。
打破地域界限,扩大辐射半径,提升港口影响力。走向世界一流,海港更需要走出一座城,牵起更多城。“青岛港的出海口就是临沂市的家门口。”青岛港集团董事长李奉利一句话就拉近了港、城距离。新的一年,建设了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创出全球最高效率、提供了智慧港口建设“中国方案”的青岛港开始进击——2月21日在临沂举办推介会,26日又走进郑州,接下来,还将走进中西部更多城市。
陆海统筹,海陆融通。全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山东正树立起全新海洋观。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李琥说,要树立大空间、大统筹的理念,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推动跨界融合、区域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全面拓展海洋强省新空间,推进陆地和海洋经济协同发展。
“瞧,现在山东半岛2小时城市交通圈基本形成”,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处高级工程师吕关仁说,推进港城、海陆协同发展,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能力建设要走在前面。山东正在加快构建以沿海港口为枢纽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2018年12月,济南至青岛高铁、青岛至盐城铁路同步开通运营,构建起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城市和通达半岛沿海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为沿海港口疏港货物运输提供保障。
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港口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2018年9月,以“经略海洋,共建共享”为主题的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举行,平台永久性会址同时落户青岛。正大制药集团总裁郑翔玲对此满怀期待,“我们将深耕青岛这片深海合作的沃土,布局海洋药物新未来。”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本·滨瀚认为,该平台非常重要,打造了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框架。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将进一步优化这一平台,推进东亚海洋经济合作区建设,打造国际海洋合作示范区和先导区。
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扬起海洋经济风帆。山东深刻领会把握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开放视野,锐意改革。2018年,以《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为统领,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十大行动”,山东海洋发展从战略规划阶段转入全面实施推进阶段。山东结合自身实际,新组建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变“多龙治海”为统筹协调;省政府建立了现代海洋产业发展“6个1”工作推进体系,总投资8000多亿元的360个重点项目陆续实施;建立海洋产业智库,组建山东海洋产业协会(联盟),由鲁信实业发起的50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基金正式获批。启动新一轮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优化提升海洋空间保护与利用格局……海洋强省建设起势好、干劲足。
跨界融合,培育特色海洋优势产业集群
“今年,国内就能吃上‘深蓝1号’新鲜上桌的三文鱼了,不冷冻,更鲜嫩!”日前,为配合“深蓝1号”进行保养工作,三文鱼通过养殖工船转运到日照岚山的近岸海洋牧场进行验收。“深蓝1号”养殖的三文鱼平安地度过了夏冬两季,特别是经受住了去年夏天几次大的台风侵袭,生长情况良好,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泽明放了心:“说明技术路线是合理的”。
日照以东130海里,波澜壮阔的黄海上,坐落着“深蓝1号”。这是我国第一座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也是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利用夏季存在于这片海域下的黄海冷水团,山东海洋渔业养殖打破“望洋兴叹”,走向湛蓝深海。
“这是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链条。”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说,等技术成熟了,大连、烟台、威海、连云港,都能复制这一模式,开展冷水鱼养殖。2018年5月,“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交付。目前,更为先进的“深蓝2号”也已完成设计,即将开建。作为升级版,“深蓝2号”容量扩了3倍,能一次养殖三文鱼100万尾,还将实现无人值守智能化管理,产值可超3亿元。
记者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了解到,2018年,国家实验室还在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大型养殖工船等深蓝渔业工程装备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并加速建设智能渔业控制、渔船联网、水生仿生等实验平台。将海工装备和养殖技术深度融合,曾引领我国海水养殖“五次浪潮”的山东,正在用创新掀起一场新的“深蓝革命”。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2018年底,凭借“蓝鲸1号”,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获得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成功试采的“幕后功臣”。而在2018年6月,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中外嘉宾享用了颇具齐鲁特色的欢迎晚宴——“孔府宴”,捧出这些美味佳肴的“海上厨房平台”,同样出自中集来福士。
中集来福士CEO兼总裁王建中说:“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企业不仅要保持在传统海工领域的优势,更要利用这些技术和经验积累,向大海洋产业延展,创新设计并建造能够搭载海洋新技术的国之重器,实现有丰富产业内涵的智慧海洋。”
硬科技,软实力。跨界融合,正是新时代海洋开发的最大特点。据省海洋局调研,2018年,中集来福士海洋新式装备利润较上年激增数十倍;烟台市成为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海工装备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从沿海向远海、向深海、向陆海,海洋生物、海洋智能、海洋新能源、海洋尖端装备制造技术……海洋就如一片尚待开发的旷野,到处都能迸发出创新的火光,点燃新兴产业。
一根海带吃到底,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把新药开发的目光从陆生动物转向海洋生物,小小鱼软骨华丽变身,烟台东诚药业成为国内唯一的注射剂硫酸软骨素供应商、全球最大的硫酸软骨素原料生产企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呈现集聚集群发展态势。2018年12月14日,《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获得国家批复,成为我国首个省级海洋牧场建设试点方案。省海洋局局长宋继宝表示,去年,全省新增省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27个,总数达到72个,其中国家级21个,占全国的1/3,预计到2020年,全省海洋牧场综合收入将达3000亿元。
2018年,青岛、烟台、威海3个海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进展顺利,实施了80个产业链条协同创新和产业集聚孵化项目,顺利通过中期验收和年度检查。威海和日照2市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海洋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山东重任在肩,创新向前。《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提出,每年全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20%;海洋强省“十大行动”更是将科技创新列在首位。2018年,省政府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安排8亿元年度科技经费,推动试点国家实验室加快走近海洋科技国际舞台中央;安排2亿元经费,启动共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透明海洋”、“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列入省大科学计划启动实施;44家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施、搭平台、引人才、接产业,山东正在全力打造山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以创新把舵海洋经济,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光明航道上。
生态优先,推动海洋开发向循环利用型转变
海风劲吹,“长鲸1号”大型深海养殖网箱进入了最为紧张的设备调试阶段。很快它就将在长岛大钦岛附近海域投入使用,成为深海智能渔业养殖和海上休闲旅游的新“地标”。
“生态改善,不仅召回了鱼群,引来了游客,更汇集了长远发展的新动能。”长岛综合试验区推进办副主任李景民深有感触地说。旅游公交通达南北长山的景区渔村,南北长山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全线运营,4条豪华海上游船和动感飞艇建成投运……去年,长岛获评“全球文化旅游目的地”和“2018年度中国十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打响了旅游品牌。
2018年6月,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今年1月,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委、管委挂牌。一年来,长岛县一鼓作气,彻底拆除了全域80台风机并完成相关生态恢复,完成了南北长山岛所有25万平方米裸露山体治理,一次性完成55万平方米电代煤集中供暖改造,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域旅游公交车辆新能源替代。长岛县县长李俊杰说,今年长岛还将在海岛生态文明标准化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围绕落实102项重点事项,努力探索海域海岛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
海洋美,还要海洋兴。是环境约束还是绿色机遇?关键看思路。在荣成的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渔民们的谋生方式正从“卖海鲜”变成“卖海景”:游客们不仅可以在海洋牧场体验馆近距离观赏扇贝、牡蛎、海胆,还能坐上游艇,到达临近海岸线的海上休闲区观光、亲水、垂钓,体验耕海牧渔的乐趣。
“海洋牧场不仅有助于改善养殖生态、效益,还能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带动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莫照兰说。根据去年印发的《山东省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山东将全力发展高端海洋旅游,到2022年建成泛青烟海洋精品旅游发展示范区,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达到8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海洋强省,海洋经济要上大台阶,生态文明更要上大台阶。山东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2018年底,山东出台《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海洋污染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地。青岛在全国率先实施湾长制。现在,曾经销声匿迹的日本海马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域被渔民大量发现。“作为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的指标生物,日本海马种群的增加趋势无疑释放了亚健康水体的康复信号。”中国海马保育网络青岛站站长刘树杰说。
在青岛等地试点取得突出成效的基础上,山东提出“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陆、陆海统筹治理”的污染防治新思路,出台《关于建立陆海规划重叠区域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的通知》,健全陆海污染一体化防治体系,“湾长制”在全省逐步推开。河湖海湾联动,2018年,全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稳定在85%左右,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基本稳定,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等重点海域水质优良等级天数比例逐年增加。
日前,2019荣成滨海国际马拉松开启报名通道。蓝天碧海、翠树轻花,拥有被称为“中国最美赛道”的“荣马”火速蹿红。荣成市市长刘昌松说:“海岸线资源是荣成最大优势,也是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保护好海岸线资源,就是打造‘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根本。”目前,拥有近500公里海岸线的荣成,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4.8%,高出我省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近25个百分点。
约占全国1/6、长达3345公里的蔚蓝海岸是山东半岛的骄傲。2018年,威海市制定实施了《海岸带保护条例》,引领了全国海洋生态保护的地方立法实践。今年,山东还将编制完成《山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强化陆海统筹,多规合一,推进陆海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严把生态红线,解决历史沉疴。2018年,山东以中央环保督察涉海事项整改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加大对违法违规围填海疑点疑区的核查整治,新增违法违规用海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全省非法围填海疑点疑区除历史遗留问题外,全部整改到位。目前,山东共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224个,建有省级及以上海洋保护区38处,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5个、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10个。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一幅美丽海洋绿色循环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眺望深蓝,向海图强。山东正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山东担当。
- 创业成就梦想 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2016-06-23
- 第五届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今日开幕2020-11-13
- “十三五”期间山东突破壁垒 区域一体化发展走向纵深2020-11-13
- 第22次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会议在济南举办2020-11-13
- 山东省委审计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 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确保审计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2020-11-19
- 山东省领导干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二期专题学习班开班2020-11-19
- 山东网信办在互联网联合辟谣工作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2020-11-30
- 脱贫攻坚在山东:体系来保障,攻坚显成效2020-11-30
- 海右今语丨努力实现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跨越2020-11-30
- 优化布局,下活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