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底济青泰基本建成垃圾分类体系

2019-07-16 07:2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7月16日讯 本月起,上海实施“强制垃圾分类”,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垃圾强制分类也不再只是概念化。而有三市入选国家46个垃圾强制分类名单的我省,强制垃圾分类仍处于起步阶段。昨天,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气会,《山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将于今年底前向省人大提交立法计划,通过立法增强垃圾分类强制性。

本月,上海一位市民正在将湿垃圾扔进指定垃圾桶。记者 张舒 摄

  全省日产生活垃圾7.5万吨

  15天即可填满一个大明湖

  “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一年已经超过4亿吨。换算下来,城市人口每天一天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就有1公斤。”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局局长杨建武介绍,从我省统计情况来看,2015至2018年全省共产生生活垃圾约1亿吨,每年增长约7%,日均产生约7.5万吨,15天就可以填满一个大明湖。“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垃圾围城’现象很可能就在眼前。”

  2017年,济南、青岛、泰安入选国家46个垃圾强制分类城市名单,我省也在淄博市博山区、邹城市、荣成市、郓城县、单县(市、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然而,总体来看,我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分类投、分类运、分类处理,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一头一尾,尤其是没有做好末端处理,将会打击前段分类投放的积极性,因此垃圾处理场的建设至关重要”,杨建武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5月底,全省垃圾处理场(厂)投产运行129座,填埋场73座、焚烧(发电)厂53座(包括2座停运),以及3座其他处理方式垃圾场。而在建的49座计划2020年基本建成。“山东垃圾处理的短板在于餐厨垃圾处理,尤其是家庭厨余垃圾,平均每天就产生2902吨。”杨建武介绍,“目前全省已建成运行18座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其中16个设区市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达到一市一场外,济南莱芜区、聊城冠县也有建成运行的。”

  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初步确立

  青岛大件垃圾电话预约免费运收

  近年来,我省在全国较早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目前,各试点市县都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在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基础上,各地探索建立不同的垃圾分类模式,目前分类模式初步确立。杨建武说:“上海垃圾分类对机关团体和居民的要求不尽相同,浙江省则有8种分类方式,几乎1.5个城市就采取一种分类方式,在山东各试点市也因地制宜各不相同。”

  据介绍,济南的垃圾分类模式采取对生活垃圾实行总量控制,将实施生态补偿与推行垃圾分类相结合,倒逼垃圾分类。青岛市采用两个“四分法”分类模式,在公共机构分为餐厨、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四类垃圾,居民区分为可回收、有害、其他和大件四类垃圾。杨建武告诉记者,“大件垃圾通常就是家具、家电等垃圾,日本是居民周末自行送至处理厂交费处理,而目前青岛采取的是居民可以打电话预约免费运收。”

  此外,泰安市推行“强制分类+引导分类”“专业分类+社会参与”相结合的“2+2”模式。荣成市探索实行 “一次四分法”,由村民直接将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可回收、可燃、不可燃”四类进行投放。杨建武解释说,之所以这样分类,就是考虑到荣成靠海,生活垃圾中常出现海蛎子、蛤蜊等,为此单独分出不可燃垃圾,打碎后可以喂鸡、制砖等。

  立法增强垃圾分类强制性

  明年底3个试点市基本建成分类体系

  “垃圾分类难在千年积习,难在千家万户,目前处于居民认同度高,但知晓度和参与度低的阶段”,杨建武说。下一步,山东将构建全程分类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分类投放体系,在现有“四分法”基础上,逐步构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管理体系;健全分类收集体系,加快分拣中心建设;健全分类运输体系,配套垃圾分类车辆,避免“垃圾分、混装运”现象;健全分类处理体系,督促各地加快焚烧厂、填场、厨余垃圾处理、有害垃圾处置、资源回收利用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

  改进垃圾收费办法,探索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易于执行的垃圾收费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激励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对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厨余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的激励支持政策,制定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处置专项支持政策,确保有害垃圾规范收运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没有专门对生活垃圾分类制定或出台法规规章,强制性不足。目前,立法相关调研已经展开。今年年底前,将提请省人大制定出台《山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明确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要求,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杨建武介绍:“2020年底,济南、青岛、泰安3个试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体系,2025年其余各设区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体系,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率合计达到35%。”(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