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业增加值40年增长265倍!制造大省加速迈向制造强省

2019-09-27 17:55: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27日讯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工业增加值不到7亿元;2018年,这个数字攀升至28897亿元。规模的巨变背后,更是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从9月27日举办的山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发布会上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位居全国前列的制造业大省;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山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了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新阶段。

  总量规模持续壮大:“6.8”到“28897”的蝶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省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工业增加值仅有6.8亿元。经过近30年的努力,工业规模逐步扩大,1978年工业增加值增长了近16倍,达到108.5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工业迅猛发展。1990年工业增加值增至56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2倍;1991-2000年这10年非公经济进入发展黄金期,带动全省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200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723亿元,比1990年增长5.6倍,年均增长20.7%。

  2001-2010年,全省紧抓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国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持续高速增长,2006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2010年达到19257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工业领域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提质效,2018年工业增加值升至28897亿元,居全国第三位;比1978年增长265倍,年均增长15%。目前,国家重点统计的41个工业大类、197个中类在山东均有分布,其中化工、轻工、机械、纺织、冶金行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

  制造能力迅猛增长:制造强大,“智造”蓬勃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不多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山东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全国前列。

  原油、钢铁、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产能庞大。2018年,全省生产原油2237万吨、粗钢7177万吨、水泥12280万吨、平板玻璃7488万重量箱、化肥产量38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1.8%、7.7%、5.7%、8.6%和7.1%。

  主要消费品行业在全国举足轻重。2018年,山东纱产量459万吨,布产量67亿米,乳制品204万吨,家用电冰箱产量888万台,家用洗衣机产量666万台,房间空气调节器1060万台。

  高技术装备类产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年全省智能手机产量2459万台,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101万台,智能电视1485万台,汽车产量136万辆,高铁动车组产量1312辆,信息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继续扛起山东制造大旗。

  市场主体蓬勃发展:49家中国500强,4家世界500强

  7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山东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非公经济稳步发展,工业企业队伍迅速壮大,数量不断倍增,户均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1978-1997年,全省乡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由15345家增至23494家,增长5成。1998-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11402家增至38333家,增长了2.4倍。在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规模也不断壮大,1979-1997年,全省乡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由168.1万元增至2421.9万元,年均增长15.1%,1998-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由0.5亿元增至2.4亿元,年均增长8.6%。2018年,山东有49家工业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88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4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40个品牌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有76家企业(产品)入围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中小企业活力增强,全省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0万户用了30年,从100万户发展到200万户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中小企业对就业、税收的贡献持续提高,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多年保持在500万人以上,实现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近六成,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山东是国之重器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山东工业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重大成果,一些技术已从跟跑到领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199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仅为471亿元,2017年增至18441亿元,20年间增长38倍,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132亿元,比2006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14.5%。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到9781家,是2010年的3.3倍;企业研发经费支出1564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

  目前,全省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9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15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73家,居全国第二位。

  尤其是近年来,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康平纳的筒子纱染色装备、盛瑞传动的8AT自动变速器、潍柴集团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等一批重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墨子号”量子卫星、C919大飞机、首艘国产航母、“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南海可燃冰试采装备“蓝鲸一号”等国之重器,都有山东制造的贡献。

  产业层次逐步优化:挺起“高端制造”脊梁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90年代,山东工业结构以钢铁、建材、农副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21世纪,全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高端产业,逐步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9%,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约占28%;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7%、5.5%和6%,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5、0.3和0.8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纺织、造纸、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小散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152万吨、焦化产能1140万吨,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321万吨;启动实施了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分批认定公布化工园区75个、专业化工园区10个、化工重点监控点60家,关闭淘汰企业1340家。技术改造投资是工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2017年山东工业技改投资达到1.67万亿元,总量居全国首位,2018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6%,高于投资增速5.5个百分点。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近二十年规上工业利润年均增长15.5%

  70年来,全省工业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提高产业定位、提升产品档次、提增产出效益,实现了做大规模与质效提升的有机结合,工业主要效益指标大幅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1979-1997年,全省乡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66亿元增至5690亿元,年均增长17.5%;工业利润由不足43亿元增至219亿元,年均增长9%。1998-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5923亿元增至92703亿元,年均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由235亿元增至4872亿元,年均增长15.5%。2018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26%,比1998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跨界融合方兴未艾:制造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军民融合化

  近年来,山东工业将跨界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赋能工业,瞄准制造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军民融合化方向,进一步激发工业发展潜能。

  262家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10个项目入选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6个项目入围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山东在全国首创“云服务券”模式,开展“云行齐鲁”企业上云行动,上云企业超过10万家。

  推动25家企业、85项技术申报民参军、军转民目录。2018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72亿元,同比增长11%。

  绿色发展步伐加快: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工业的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九五”时期,对部分行业开始采取控制总量、限产压库政策,关闭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十一五”以来,以节能环保为抓手,山东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力度,节能降耗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山东进一步加大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调控力度,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绿色制造体系评价地方标准,打造能效“领跑者”,累计培育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49个、绿色园区6个、绿色工厂78个,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06-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2.2%。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下降3.2%,年度能耗总量实现20年来首次下降;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再次下降0.4%。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近二十年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近十倍

  山东逐步扩大工业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带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引进来、走出去,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山东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工业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199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仅为877亿元,2000年突破千亿,达到1138亿元;2017年升至8000亿元,比1998年增长8.1倍,20年年均增长11.7%。其中,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3210亿元,比1998年增长17.3倍,年均增长15.6%。

  2018年,在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工业产品出口势头依然良好,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980亿元,同比增长2.7%;纺织服装出口1521亿元,增长5.4%。(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