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可直接聘用持山东惠才卡专家

2020-01-02 07:1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2日讯 近日,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联合发布《关于优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通知》,提出持有“山东惠才卡”的高级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可不占本单位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同时,允许事业单位空缺的同系列高等级岗位借用到低等级岗位使用。对于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方式的招聘,不再强制各占50%,笔试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比例可在40%—50%之间掌握。

  持有“山东惠才卡”

  可不占高级岗位

  我省明确,对通过直接颁发程序持有“山东惠才卡”的高级专家,以及从省外引进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人才工程或相当层次的高层次人才,可不占本单位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不占结构比例人员名单,要在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情况备案材料中予以备注。

  据悉,山东省农科院在近几年引进了不少高层次人才,“岗少人多”矛盾较为突出。山东省农科院目前有山东惠才卡高级专家39人,新规实施后,相当于新增高级岗位39个,为学院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规的出台,让持有“山东惠才卡”的高层次人才不会因为没有岗位空缺而无法聘用,不仅能有效解决部分单位高级岗位不足的问题,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能激发起青年人才向着高层次人才目标奋斗的热情和动力,更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

  据统计,政策实施后省属事业单位可释放高级岗位1740个,将有效缓解部分人才密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密集事业单位的高级岗位供需矛盾。

  高等级岗位可

  借用到低等级岗位使用

  《通知》还提出统筹专业技术岗位使用。在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内,允许事业单位空缺的同系列高等级岗位借用到低等级岗位使用。对能力业绩突出、行业领域公认的专业技术人才,各地可通过统筹使用专业技术岗位总量,本行业(本区域、本部门)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等办法予以聘用。

  同时,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行业和群众公认的高层次人才,所在单位相应专业技术岗位没有空缺的,经行业主管部门评议,事业单位可按照规定程序、数量等要求申请设置和使用特设岗位予以聘用。

  举例来说,假如某单位的副高级岗位紧缺,正高级岗位有空余,就可以将正高级岗位“借用”到副高级岗位使用,缓解副高级岗位评聘矛盾。此举有效解决了刚性岗位设置和单位实际人才队伍结构不匹配问题。

  我省还提出简化竞聘上岗备案程序。省属事业单位拟定的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七级及以下管理岗位的竞聘上岗实施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即可组织实施,不再报省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笔试成绩占比可在

  40%—50%之间掌握

  在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方面,山东提出下放教育、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组织权限。除高校外,教育、卫生健康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由各级教育、卫生健康部门根据备案的招聘方案组织实施。

  同时,完善初级岗位考试组织形式。根据“按需、自愿”的原则,自主招聘单位可参加由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初级岗位招聘考试。具备自主招聘意愿和条件的事业单位,经设区的市以上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同意后,也可自行组织招聘考试。

  对于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方式的招聘,不再强制各占50%,笔试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比例可在40%—50%之间掌握,具体比例应在公开招聘方案、简章中予以明确。

  我省还将优化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流程。对纳入各级特聘范围的高层次人才,经核实认定后可采取专家评议、组织考察等方式予以聘用。建立急需紧缺专业(或岗位)目录公开制度,对纳入目录内的专业(或岗位),可适当放宽年龄、学历条件,降低开考比例,直接采取专业测试、技能操作或考核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

  用人单位可自主决定

  招聘时间和批次

  在简化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审核程序方面,新规建立年度公开招聘方案备案制度,“一次备案,全年通用”,公开招聘方案备案后,用人单位可自主决定招聘的时间和批次,省人社厅不再对各批次的招聘简章、面试方案、拟聘用人员公示进行前置审核,大幅提升人才招聘效率。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事业单位在组织招聘时,仅需在当年年初根据用人需求制定一个总体的公开招聘方案,只要不超过提报的招聘总量,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招聘时间和招聘批次,各批次招聘简章不再进行事前审核,最大限度给予用人单位自主权。

  目前,我省部分事业单位实行的人员控制总量政策,主要集中在高校、公立医院等专业技术人才密集型单位。新规首次明确提出,事业单位控制总量内人员,可通过调动形式在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有序流动。

  同时,我省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执行公开招聘、岗位管理、人员聘用、人员调配等人事管理制度,严禁规避制度违规进人、违规聘用,严禁“内部招聘”“人情招聘”“萝卜招聘”,坚决杜绝事业单位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