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牵挂|用好四面镜子 打磨精致威海

2020-06-20 07:41: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20日讯 威海市民赵先生家住高新区,工作地点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先为了按时上班,他6点多就要出门。新改造的环山路全线贯通后,原本40分钟的车程缩短到15分钟。“路宽了,也不堵了,早上上班很从容,再也不用天不亮就出门了。”赵先生高兴地说。

  城市拥堵减轻了;家门口的公园多了美了;市民感觉有哪些地方不方便,不但有人听有人管了,解决速度也更快了……这两年,发生在威海市民身边的变化实实在在。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期望,为威海城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牢记总书记嘱托,威海强化政治担当,用“四面镜子”打量、打磨自身,奋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

  要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拿起“望远镜”,从精当规划、精美设计做起。威海制订了《威海市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启动编制《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规划纲要》,研究起草了《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以这些法规和指标体系为遵循,威海统筹整合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功能区划、乡村规划等规划,探索编制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努力实现“多规合一”,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威海将按照“东拓、南延、西展”的思路拉开发展框架,加快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机场小镇建设,加速中心城区与临港区、文登区、南海新区全面对接,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城市轴带和产业隆起带。加快威海新机场、莱荣高铁、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文莱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域一体、组团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全新发展格局。

  这是一次彻底的揭短亮丑,一个多小时的无人机航拍镜头,把城市各个角落的脏乱差场景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是一次公开的庄严承诺,各区市负责人一一认领各自问题,承诺时限,倒排工期,彻底解决。4月24日,威海市召开的精致城市建设攻坚突破行动推进会议,没有鲜花和掌声,却让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责任。

  着眼于精心建设、精细管理,威海用上“显微镜”,聚焦细节,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改到群众满意为止。为解决“如厕难”,2019年,威海共新建、改造城市公厕20座;为解决“休闲难”,市区在启动建设100个“口袋公园”基础上,2020年底前还将新建改造口袋公园109个,新增绿地面积22公顷。

  “我和老婆子的身体都不好,在家做饭能凑合就凑合。有了社区食堂后,天天到这里,能吃上热饭了,也很对口味。”环翠区长征社区居民苗大爷原本因腿脚不便买菜做饭困难,一度想搬到敬老院,现在有了社区食堂,觉得还是住在家里不搬了。

  威海调研老年人就餐难,发现是个普遍性问题。对于这种共性问题,该市以精准服务为目标,用上“放大镜”,小题大做,通过制度性安排,在全市范围内予以“一揽子”解决。

  今年,威海将新建45处社区食堂,农村建设100处老年餐桌,预计可为80万人次的居家老人解决就餐问题,切实让城乡老年人和困难群体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感”。全市105处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里的7213个车位向市民错时开放;所有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全市10.4万套房屋达到分户办证条件,解除办证难“心病”。

  要实现精明增长,不能只盯着GDP,威海拿起“广角镜”,以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审视前行道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推动产城融合、绿色发展。

  随着《关于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关于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威海大力开展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工作,2018年以来处置闲置土地8000多亩、批而未供土地6300多亩,明确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单独供地,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分别不得低于每亩360万元和280万元。

  为推动生态产业化,威海实施海岸线修复、山体修复、河道治理、河库绿化等三年行动计划,近两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7.3%。该市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两个城市”,都是全省唯一。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滨海旅游、全域旅游,生态优势日益转化为发展优势,近两年全市接待游客数量年均增长9%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另一方面,威海不断推进产业生态化。在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威海规划打造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康养旅游等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在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的同时,201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18年下降4.17%,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能耗下降目标。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