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企故事:解开五个“锦囊” 乡村振兴的“水发力量”

2020-08-21 17:47: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八月的成武,“蒜香”依旧。走进水发金桥国际贸易中心,几十位女工巧手飞舞,熟练地剥去蒜皮,按照蒜头大小进行分拣打包。一旁,16座智能化冷库、15000平方米标准化加工车间、12条脱水加工生产线气势不凡,一年可加工11万吨大蒜,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别小瞧这颗“小蒜头”:女工们一人每天能加工大蒜30多包,收入近150元,一年收入约2到3万元,能解决周边3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此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直接带动了周边农户种植大蒜30余万亩,让农户们年增收近1.5亿元。

  小蒜头“绽放”大产业,是水发集团在县域探索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乡村振兴“水发模式”全面落地的实践缩影。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化、实施全域化、作用平台化、运作市场化与企地融合化,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探索出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形成了新模式。

  产业集群化——

  “以企业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增收”

  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首位。

  “成武酱大头”,是成武家喻户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发集团联手“成武酱大头”的第十四代传承人牛建华,依托酱菜厂、粮油公司、蔬菜、瓜果、冻干水果,芦笋茶这些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发挥国有企业龙头和品牌引领作用,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在当地打造出一个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水发集团在发展中形成了水务环境、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主业,初步打造了水务、农业、环保三大省级产业发展平台和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两大产业集群,五大业务板块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2014年在成武县投资建设九女山水库以来,迅速跟进一系列农业、水务、环保等项目,并逐步拓展到教育、康养、机电、基础设施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集团建立了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各产业和项目实施品牌共享、信息共享、渠道共享、市场共享、人才共享,在拓展市场、节约成本、强化服务、提升形象等方面产生良好协同效应。产业集群化充分发挥了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资源、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带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和现代管理理念向乡村汇聚,帮助当地处理好人才“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实现了以企业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增收。

  实施全域化——

  不局限于一村、一品,在整个县域内统筹推进

  水发集团围绕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支撑、合作机制联动”的多元共赢模式,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水发旗下中国鲁西南大蒜及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不仅辐射成武县范围内30多万大蒜种植户,每到大蒜丰收旺季,鲁西南、苏北、河南等全国各地的蒜商就会涌到当地交易。今年,郑州大宗商品交易所也已经来考察多次,寻求合作。下一步,还将开发蒜油和大蒜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近几年,大蒜等多种农产品价格呈现出“涨一年、降一年、再涨再降”的循环态势,在这样的“大起大落”中,种植户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水发集团打造的中国鲁西南大蒜及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蒜贱伤农”等民生焦点问题,也实现了集大蒜仓储、深加工、电子商务、现货交易、期货交易、金融服务等产业链环节于一体的深度融合——上游,可利用流转的土地,规模化种植大蒜,与市场有效对接,实现农产品“零障碍”销售;下游,可利用市场的储藏保鲜和加工优势,生产大蒜终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对大蒜等农产品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逐步完善整个大蒜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市场集群效应、引领作用,打造中国最具特色的大蒜及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

  水发集团参与成武县乡村振兴,并不局限在一村、一品,而是在整个县域范围内推进实施。比如,成武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服务全县70万人口,实现了民生服务均等化;“创森”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参与北部新城建设、投资一系列城区民生工程,提升了城区在全县的吸引力、容纳力;出资救助达驰电气,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支撑。

  从农村社会生态发展趋势看,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城乡融合化是不可逆转的大方向。以县域为单位整体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是顺应、引领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避免碎片化现象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重复拆建等一系列问题。

  作用平台化——

  发挥国企的引领带动作用,拓宽合作滚动式发发展

  水发集团参与成武县乡村振兴,重在发挥国企的引领带动作用。成武县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基础薄弱、资源缺乏、财力有限,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外来资本大投入。

  水发集团发挥资金和产业优势,实际承担了成武县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出资建设北部新城、湿地公园、学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和公益工程,引领带动了城乡发展。在成武县,财政资金一时难以筹措又必须实施的政府性工程,基本上都由水发集团先期承担,形成的债务以土地、项目、政府所持企业股权等形式予以补偿,通过滚动式发展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在农业发展上,平台化作用发挥更加突出,通过投资农产品深加工、大宗商品交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引领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致富。

  运作市场化——

  始终坚持市场化原则,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水发集团是完全依靠市场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集团,市场化是水发集团的优势,也是作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

  达驰电气,是成武县的明星企业,纳税额一度曾占到全县的半壁江山,主打产品交直流输变电变压器曾经稳居全国前三名。3年前,企业因为管理不善,陷入债务危机,造成长时间停工停产,一度面临破产风险,上千员工下岗,并影响到周边近万人生计和200多个供应商的生意,也给成武县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关键时刻,水发集团挺身而出,与县委县政府充分协商,先期出资1.8亿元并购了达驰集团权属企业驰翔公司,并对达驰资产实施托管经营。2019年6月1日,山东达驰驰翔电气公司与山东水发华夏公司合作签约仪式。随后水发又陆续投入3.8亿元,帮助企业逐步回到正轨。一年多的努力,达驰在水发的领导下不但保住了原有的市场和几千名员工的就业,并开始盈利,第一年就实现盈利870万元。

  水发集团参与成武县乡村振兴,始终坚持市场化原则,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一定的经济效应。比如,发展农业产业,最终是靠市场拉动,以企业为纽带把农产品和广大市场结合起来;发展养老产业和教育事业,也是在深入研究市场和当地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运作的;从市场角度看,出资救助达驰电气,一方面是其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能与集团能源版块形成一定协同效应;在参与政府性工程时,也是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目前,水发集团在成武的项目基本都已实现盈利,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企地融合化——

  政企“亲清”,企业参与地方发展的“水发模式”

  水发集团之所以能在成武县全面、深入参与乡村振兴等事业,关键在于企地双方充分信任、相互融合,甚至已经达到了“人和”的程度。水发集团把地方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不计较短期得失,全方位支持地方发展,在当地树立了国企品牌、形成了良好口碑。成武县把水发集团当成自己的企业,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不断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还从政府内部选派精兵强将充实企业管理团队。

  水发集团与成武县建立了畅通高效的合作机制,政府规划主导,企业跟进建设;政府加强服务,企业专心运营;政府诚信履约,企业放心投资。这种合作机制对吸引其他外来投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企业和政府融合发展,形成新型政企“亲清”关系,塑造了企业参与地方发展的“水发模式”和政府吸引外来投资的“成武现象”。

  (通讯员 王宗阳 报道)

责任编辑:殷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