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滔滔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巍巍泰山,见证了历史沧桑。
历史的脚步走进新时代,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山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走进山东,专访了山东省扶贫开发办主任崔建海。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山东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落实,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脱贫攻坚。”说起山东的扶贫工作,崔建海侃侃而谈。
2018年底,山东省累计减少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51.6万人,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也就是那一年,山东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截至2019年底,山东省脱贫享受政策人口197.9万。
脱贫攻坚要下好“绣花”功夫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
崔建海说:“山东强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省委书记担任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开展五级书记带头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实行省领导同志联系重点县制度,省委、省政府与各市党委、政府签订脱贫责任书,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同时,4万多名第一书记先后驻村抓党建促脱贫,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助力推动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任务,把党的旗帜始终插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扶贫同时立志,山东坚持把扶贫扶志融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和政策中,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劳动技能,通过辛勤劳动实现光荣脱贫、稳定脱贫。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坚持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持续下好“绣花”功夫。
崔建海介绍,对因病因学致贫和住房不安全的,扎实落实“三保障”扶贫措施,2016-2019年,累计分类开展大病救治201.8万人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69.72万人次,改造贫困户危房12.88万户;对“老弱病残”特困群体,综合运用低保政策、资产收益分配、孝善养老、邻里互助、村级扶贫专岗等方法,让他们生活上有照顾、情感上有慰藉,着力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百姓满意的背后,有亮眼的数字支撑。
2016-2020年,山东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合计325.1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33.99亿元,省级资金123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和富民生产贷202.55亿元,支持带动贫困人口46.04万人次,基本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扶贫资金保障机制。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实现“五通十有”全覆盖。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2405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051个村,累计投入资金14.87亿元,帮扶贫困群众11.94万人。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2019年以来全省消费扶贫交易额73亿元。
“我们充分用好督查考核这个指挥棒。”崔建海说,“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年对各市各成员单位的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同时,全方位保障脱贫攻坚顺利推进。连续两年组织全省扶贫系统开展下沉一线调研,实现有扶贫任务的县乡村全覆盖,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推动各地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瞄准主攻方向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首先确定主攻方向。
近年来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崔建海说,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参与就业实现脱贫,实施特色“种养加”和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扶贫项目2.56万个,年均带动贫困户42.2万户;项目总投资211.4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3.4亿元。对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崔建海介绍,山东坚持“四到县”原则,规范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管理。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按因素法直接切块到县,由县级统筹安排使用;产业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级,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管理体制,省级负责政策指导,市级负责管理监督,县级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
产业扶贫项目运营管理与项目建设同等重要。
崔建海介绍,山东将产业扶贫项目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全部确权到村,灵活采取村集体自营、合作社经营、承包、租赁等方式,明确经营主体,落实管护运营责任。扶贫资产收益由村集体负责分配使用,重点用于帮扶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同时可用于设立扶贫专岗和公益岗位,以及发展村内公益事业等。
“我们将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情况纳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加大项目所占比重,对考核发现的问题原汁原味进行通报,倒逼各地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崔建海说道。
巩固成果 防止返贫和新致贫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2019—2020年,脱贫后的山东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把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突出位置。
崔建海表示,2019年,山东探索建立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对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即时发现,即时建立台账,由扶贫部门牵头各行业部门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标准开展帮扶。
“今年初,一场疫情突然袭来,山东各级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全力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扎实推动扶贫产业复工复产,多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健全完善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全面排查精准帮扶因疫、因病、因灾、因意外可能返贫致贫人口,有效防止了脱贫人口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崔建海说。
崔建海介绍,2020年以来,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结合脱贫攻坚自查评估和“大排查、大整改”活动,对贫困户开展核查,对一般农户、稳定脱贫户进行走访摸排,排查返贫致贫风险点。村“两委”、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作为辖区内的日常监测责任人,重点将“三保障”存在困难的一般农户、因病因灾因意外等支出骤增的家庭、无监护人的精神病人和流浪人员、建档立卡以外的低保和特困分散供养人员等纳入监测范围,持续跟踪家庭收入、生产生活条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发现返贫致贫风险点及时向扶贫部门反映。
此外,各级扶贫部门定期与民政、卫生健康、医保、残联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共享,对新增低保、大额医疗支出、重度残疾、临时救助家庭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动态监测发现的疑点情况,县、乡扶贫部门及时完成入户核对、审核研判工作。
“对之前没有扶贫政策扶持的边缘户,参照贫困户进行管理,脱贫攻坚期内纳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各项扶贫政策的保障范围,并将边缘户帮扶成效作为各级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崔建海说。
崔建海介绍,对有劳动能力的,山东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发展产业,支持其增收致富;对劳动能力较弱的,利用扶贫车间、公益岗位、扶贫专岗、疫情防控临时岗位等进行妥善安置,帮助其就近务工;对无劳动能力的,综合运用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扶贫资产收益、孝善养老等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存在问题的,着力补齐短板弱项。
“截至目前,全省1.47万户、3.42万名边缘户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全省没有发生因疫情或其他原因出现返贫和新致贫的情况。”崔建海最后表示。
- 创业成就梦想 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2016-06-23
- 第五届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今日开幕2020-11-13
- “十三五”期间山东突破壁垒 区域一体化发展走向纵深2020-11-13
- 第22次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会议在济南举办2020-11-13
- 山东省委审计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 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确保审计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2020-11-19
- 山东省领导干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二期专题学习班开班2020-11-19
- 山东网信办在互联网联合辟谣工作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2020-11-30
- 脱贫攻坚在山东:体系来保障,攻坚显成效2020-11-30
- 海右今语丨努力实现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跨越2020-11-30
- 优化布局,下活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