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之洲绽放自然之美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东营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20-11-23 08:37: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黄河入海口风光 

  近日,人们惊喜地发现,一群火烈鸟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觅食,白鹈鹕也出现在这里。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来这里“安居”,每年近600万只鸟类组成无数“飞行编队”在这里穿梭,东营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东营的鸟类已由原来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68种,有38种鸟类数量超过相应物种全球总数量的1%,是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全球第二大白鹤越冬地、全球第二大黑嘴鸥繁殖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东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思路、政策措施、制度机制上进入绿色发展模式,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曾几何时,生态是东营的切肤之痛。生态体系脆弱与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并存,历史欠账太多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交织,地下输油管线密布与地上排污无序相互影响,情况异常复杂,治理极其困难。多少年来东营都在不断探索,但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就推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时强调,做好黄河三角洲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强工作力度,用科学方法促进黄河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不把历史问题留给历史,不把包袱留给后人。为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考题,东营市委主要领导密集开展考察调研,查找问题,分析根源,征求意见,综合施治。

  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实现雨洪水的资源化利用,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破解了城市内涝问题;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对片区进行整体打造,推进产城融合,带动文化旅游发展;东三路、东八路湿地工程,将大小湿地碧珠连线成片。一大批建设项目、治污项目、除涝项目和产业项目竞相实施,一个个堵点难点痛点逐个破解,拉开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生态好不好,鸟儿先知道。”市委书记李宽端欣慰中透着自信。

  顶格推动系统谋划

  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研究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基础性体制性工作为未来发展夯基垒台

  综合考虑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定要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把得准,目标鼓舞人心。而其中每项任务,都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生态建设为特色。无疑,生态文明建设是牵动全局的基础工程和事关长远的战略工程,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工程和改善民生的幸福工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对黄河三角洲的保护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

  黄河河口是整个流域安澜的关键,河口生态稳定才能确保黄河入海流路长期稳定顺畅。黄河三角洲生态建设,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于维护京畿生态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东营,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东营紧锣密鼓地展开规划编制和项目论证工作,与国家、省里同步启动编制规划,谋划重大项目。

  东营提出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标杆,围绕生态保护、黄河安澜、环境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文化保护传承、城乡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合作、基础设施等10个领域实施230个重大工程,总投资7600多亿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工程。惟其艰难,方显宏伟。建设现代化湿地城市,必须处理好湿地与水系的关系、湿地与城市的关系、湿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是重大实践课题。

  3年来,东营18次市委常委会会议、10次专题会议、5次市委深改委会议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一揽子的方案:

  ——“加强水资源战略研究,开展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评价,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文化,全面推进水源保护、水系连通、防洪治水,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彰显水的灵动、湿地多姿、城市的美丽。”“五水统筹”理念被水利部推广。生态补水、建设黄河三角洲北部防潮体系等项目纳入水利部专项规划。

  ——“坚持‘治污水、分雨水、纳洪水、用中水、节黄水、排涝水’的思路,用生态措施治理城市内涝。”用“雨水就近入河”“少建管道、多建河道”的办法,构建起城市水循环体系。东营“无内涝城市建设”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3年来,东营编制实施《东营市中心城无内涝城市建设方案》等系列专项规划,实施16条水系贯通等无内涝城市建设工程,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实现“中雨不积水、大雨不成灾、暴雨保安全、雨水多蓄用”。

  《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一系列地方法规陆续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逐步完善,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治轨道。

  “突出抓好空气异味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固废危废治理、河道污染治理,破除路径依赖,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工作导则,明确工作标准,科学精准防治污染。”在2019年12月4日召开的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论证会上,李宽端这样说。

  这期间,东营围绕实施“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召开了13场论证会。每个论证会都要讨论半天多的时间,只能采取“五+二”“白+黑”的办法研究透。各工作专班按照会议提出的意见修改方案和重点项目,再提交市委常委会会议决定。

  建设生态文明,既需工程建设,也需要体制破冰。调整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改革使各项事业焕发活力。

  2020年9月18日,东营市委举办的生态文明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东营正在筹办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对党员干部开展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干部生态文明治理能力。

  干事业,既需要高瞻远瞩的谋划,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苦干,特别需要锲而不舍的韧劲。东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诠释了这一点。

  打造湿地城市涵养城市气质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城市风貌让人流连忘返,“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为世界瞩目

  徜徉在一个个湿地公园,蓝天白云下,白鹭翻飞,芦草萋萋,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开展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坚持“精明增长”“精致城市”理念,统筹湿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高标准打造规划先锋城市、生态典范城市、现代魅力城市、温馨幸福城市、安全韧性城市,推动城市内涵发展。东营实施了三大工程:

  湿地保护工程。制订实施《东营市湿地城市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0年)》,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5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处。

  湿地修复工程。对绿地、湿地、水体湖泊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全市恢复湿地面积2.3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51.36%。

  湿地入城工程。中心城按照“两带三河五片多点”的湿地结构,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的城市风貌。

  三大工程的实施,是建设的、生态的、科技的一整套“组合拳”。

  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旨在保护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提高黄河流域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按照省里的部署,东营组建了工作专班正在推进前期工作。

  湿地与城市融合、湿地与道路融合、湿地与水系融合,人与自然越来越和谐。在东营,“道路让白鹭”的故事广为流传。按照原来的片区规划,道路要穿过树林。施工中被发现后立即叫停,修改方案,道路北移200多米。为了这200多米,东营多花了5000万元,保护了70多亩的林子,留住了近7000只白鹭。

  动土700多万方、治理长度13.11公里、建成后桥体过水流量由75立方米/秒提高到900立方米/秒,广饶县水利局副局长缪文宗见证了淄河石大路桥的施工。他说:“这项工程是小清河流域防洪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将使全市水源保护和防洪治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及滩涂贝类等物种,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与安全。一系列生态科研项目落地,提升了东营湿地生态研究水平。

  目前,中国科学院和省林科院在东营建设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黄河三角洲森林定位研究站”,开展湿地生态动态监测与评估等工作,建立了湿地生态预警与应急防范机制。实施滨海盐碱地绿化攻坚,培育耐盐植物新品种,30多项科研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选育推广了160多个耐盐优良品种。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东营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荣誉源于品质,高品质的城市得益于东营人对美丽家园的精心建设和真情呵护。

  污染治理攻坚建设美好家园

  系统化治水、精准化治气、效能化治土、规范化治废

  蓝天、碧水、净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污染治理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

  水,绿色之源、生态之源、生命之源。东营展开了系列工程。

  ——治水,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持续强化问题治理,水环境总体趋势向好,国控、省控、市控河流COD、氨氮等主要指标持续改善。实施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推动河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推动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活水,以水系构建生态湿地。为保障城市防汛安全、生态安全和水源安全,实施天鹅湖蓄滞洪工程,仅用7个月时间完成工程主体建设,蓄滞洪区占地约40平方公里,达到蓄滞4000万立方米雨洪水的条件,让水变得有“弹性”,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增加了城市空气湿度。

  ——亲水,描绘人水和谐画卷。东营湿地总面积4567平方公里,湿地率41.58%。在东营,湿地不仅沿湖、沿河而建,而且沿路而建。

  ——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蓝色海湾项目,恢复受损岸线和海洋生态系统。严格管控直排海污染源,生态环境部反馈的1202个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全部完成,全市4个直排海污染源全部稳定达标,在全省率先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

  广饶县大王镇开展“环保管家”一站式托管服务试点,聘请山东大学李玉忠教授挂职任科技副镇长,组建科研团队入驻,从政策咨询、治理路径、风险管控等方面为企业“把脉问诊”。

  精准化治气,让天朗气清成常态。实施异味污染综合整治,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地毯式排查,形成“异味污染地图”和“一源一策”治理方案。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以60家炼化企业为重点,建立污染源特征污染物图谱,“一企一档”,全面提升行业VOCS治理水平。

  效能化治土,确保土壤生态安全。以落实国家“土十条”为抓手,压实工作责任。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详查,把106个地块纳入初步布点采样范围。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10%的减排目标。

  规范化治废,打好治废攻坚战。加强源头管控,推行“一企一档”管理,全市616家企业建立起污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直面正视问题,以专业思维研究分析问题,以项目为载体突破解决问题。

  坦诚的态度、认真的作风,这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

  绿色发展创新发展

  新动能催生新产业体系,新模式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是基础,产业是支撑,离开产业发展,一切都是空谈。而只有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永续发展。这也是过去东营就生态抓生态的教训,正是东营全力突破的困局。

  前不久,东营港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正式投产,这是全省最大的对二甲苯项目。中国振华10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和45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正在桩基施工,这是落户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又一个百亿级投资项目。

  利华益集团高性能ABS树脂一体化项目的实施,将推动企业成为国内产业链条最完整的ABS/PC上下游一体化生产企业。石大胜华动力电池添加剂项目的实施,将让企业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

  “工业为主、企业为尊、集团发展。”东营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滚动实施1000项高水平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转型不是转产,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战略高度谋划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东营逻辑”。

  东营立足产业优势,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结构,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东营昆宇5G通讯储能锂电池项目,是市发展改革委的招商项目,该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5亿元,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同时引进了研发团队。东营实行“人才带项目,项目带人才”,“双招双引”一体化推进。 

  2018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创新型城市建设。东营从全国51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支持建设的17个创新型城市之一。

  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批高端研发平台陆续运营,一批高能级创新型园区蓬勃兴起。悦来湖科技人才聚集区建成孵化面积60.3万平方米,聚集科技项目369个。科教园区规划已完成,与32家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已编制完成建设方案,与10家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中试研发及服务平台5个。采取“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园”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以市场化专业化方式,打造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将带动形成500亿元产值的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投资33亿元的高性能氧化铝等7个项目,也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成果。东营依托稀土催化研究院、霍尼韦尔协同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正在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东营是个工业城市,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石油接续和替代产业实现了这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而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整合重组,历经涅槃阵痛,今天赢得了浴火重生。东营已经冲出困境,迎来创新引领的发展格局。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就是在山东发展高端化工产业、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中当核心,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中当标兵,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当龙头,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中当骨干。

  东营有这个志气,更有这个底气!

  生态文化魅力东营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讲述的“东营故事”,《等你在黄河口》唱出的千年梦想

  九曲黄河裹挟泥沙从东营入海,造就了神奇壮美的黄河三角洲,形成独具特质的河海文化。在这里,黄河奔腾,归入大海“怀抱”;在这里,百鸟翔集,找到温暖归宿;在这里,游客享受“回家”的体验。

  回家,是黄河流淌千年不变的梦想;回家,是人们心灵旅程的渴望。

  东营利用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加快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按照“政府做线路、企业做项目、合力做市场”的模式打造观海、观鸟、大美湿地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打响了“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

  “一条大河,流淌千年的梦想;一生等候,等你回到我身边。”《等你在黄河口》深情的吟唱表白,叩动着人们的心灵。

  实施“旅游+”,推进“旅游+文化+体育+研学+农业+展会”有机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文化旅游之城、研学之城、展会之城、赛事之城。把国际马拉松赛、自行车赛、水上运动赛事打造成为旅游载体,文化旅游业正在成为富裕东营的支柱产业、幸福东营的惠民产业、宜居东营的生态产业。

  2019年的第一批年轻干部赴温州对标学习回来后,选拔优秀学员进行了7场巡回宣讲。开展对标学习,是省委在深刻分析我国南北差距基础上推出的针对性举措,真学就真有用。正是这种认真的精神,使东营推出的各项思路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作为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已举办科普宣传教育活动150多项。东营建设了“黄河口湿地博物馆”“湿地学校”等生态教育基地,开展“世界湿地日”“中国湿地文化节”“黄河口国际观鸟节”“爱鸟周”“湿地摄影展”等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公众的湿地保护和社会生态道德意识。

  制定《东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确立市民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开展“发现最美东营人”行动,选树道德模范,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制止餐饮浪费,倡导垃圾分类,东营创建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城市。

  如今在东营,生态文明已成为社会时尚,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要说这几年东营的变化,这应该是最根本的变化。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一个地方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至今保持“零疫情”,东营市民引以为豪。“大家来投资很放心、很舒心。”俊富无纺布公司总经理黄文胜说。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东营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坚持在一线识别考察干部,探索建立干部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考察体系。鲜明的导向,激励着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静下心来体验东营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实践,自然地发现他们的清晰逻辑、战略考量、独特路径、务实举措。当然,这是整个社会系统性的变革,根本的是在全社会树立了“四种方式”:

  ——取法自然的思维方式,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以生态、循环、数字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

  ——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依法科学的治理方式,用最严格的制度推动生态治理,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

  从实际出发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东营成功实践的真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东营将按照五中全会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将在新时代灿烂地绽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