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村台上第一个春节,甜香四溢
彻底告别困住几代人的“水窝子”,黄河滩区70岁的刘春明搬进村台新家
村台上第一个春节,甜香四溢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蒋鑫
本报通讯员 房 正
凉拌藕片、凉调银耳、炸春卷、炸虾仁……餐桌上已经摆了15个菜。
宽敞整洁的餐厅里,摆着满满的一箩筐高馍馍、菜馍馍,炸鸡、炸鱼在盆子里堆得冒尖。
厨房里两口灶火势正旺,一口锅炖,一口锅炒,香气扑鼻。孩子们高兴地在客厅里跑来跑去,大人们嗑着瓜子聊天。
站在二楼阳台上望去,村台上家家户户门口,红灯笼在风中摇曳生姿。
农历大年初二临近中午,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刘春明一家暖意融融。
“这是俺一家人在村台新家过的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不到五点就起来了,放烟花、吃水饺、到乡亲们家里拜年,甭提有多高兴了!”70岁的刘春明说,“这是我头一次过上‘舒心年’。”
70年来头一次,来之不易。黄河在北,大堤在南。刘春明的老家——旧城镇王庄村,就在这“前后受阻”的黄河滩上。数十年来,这里的村民和水患、贫穷为伴。“1996年之前,五年里就有三年闹洪灾。”刘春明说,用小推车拉土,把地基垫高防洪,是每年冬天的“必备项目”。
王庄村的老宅简陋、狭窄,不大的院落里建有五间房屋。过年时全家11口人来了,根本住不下。吃饭时就把桌子摆在院子里。黄河滩风沙多,在院子里吃着饭,菜上就蒙上一层土,吃着牙碜。
“幸亏两个儿子结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否则根本住不下。一到过年,既盼着一家团聚,又为一家人的住宿发愁。”想起以往的种种难处,善谈的刘春明一度哽咽。
2020年9月,经过三年规划建设的大邢庄、七街、安庄、三合村四个村台正式达到入住条件。至此,包括刘春明在内的17894名群众,走出滩区进社区,彻底告别了困住几代人的“水窝子”,安居梦圆。
新家有“三好”:一是村台高,不怕水淹;二是房子宽敞暖和,住着舒心;三是孙子孙女就近上学,不走远路。
“一家人高兴,年货备得就足!”年前腊月二十七一大早,刘春明骑着电动三轮车就出了门,到附近的葛庄大集上购置年货。不到一个小时,现宰的鸡、鱼,挂着水珠的青菜,五颜六色的零食点心和各种调味料……大大小小的袋子堆满了他的小车。
当天,他的二儿子从苏州回来,这让他和老伴十分开心。“今年春节大儿子工作需要留在单位值班,但二儿子回来了,俺一样开心,现在终于不用愁住的了。”刘春明边说边仰头打量自家这栋144㎡的两层新楼,忍不住笑出了声。
刘春明分到了两套144㎡的新房和一套72㎡的老年房。拿到新房钥匙的他,第一个搬上了村台。“新房两个孩子一人一套,宽敞得很。”
与刘春明家一路之隔的苏冬云家,飘出了阵阵肉香。十几块巴掌大的肉块,焯水后再挂满糖水,放进热油中炸。紧随着一阵噼里啪啦声,香味四溢。
走进苏冬云家,客厅墙上一幅醒目的牡丹花开,栩栩如生。“这个冬天不太冷。”说起今年在新家的第一个春节,苏冬云的女儿刘雪倩感触最深,“以前在老家,就算屋里开着空调,身上也得裹着羽绒服。新家外墙加装了厚厚的保温层,室内还给安装了暖气片,再加上空调,最冷的那几天,屋里也有十几度。”
同村台的苏丽英家,她和亲戚们正唠嗑盘点着收入,笑语盈盈。
早先,苏丽英在南京一家安全气囊工厂打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除去日常花销,能攒下的钱不多。去年9月份,她搬到三合村村台后,便在离家一路之隔的扶贫车间里做起了编织地毯的工作,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现在不但住上了两层小楼,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够陪孩子。”苏丽英说,孩子在村台上小学,上学两人一起出门,放学一起回家,“这样的日子,千金不换!”
- 央视《焦点访谈》关注山东黄河滩区脱贫迁建:脱贫之后,春到黄河滩2021-02-23
- 山东菏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正式开工2017-05-16
- 菏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全面启动 滩区14万百姓有了新盼头2017-05-16
- 《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正式获批!60万滩区居民将梦圆新城2017-08-17
- 山东规划投资260亿用于黄河滩区迁建 涉及济南等7市17县2017-08-18
- 山东省拨付第一批黄河滩区脱贫迁建补助资金2017-09-27
- 侧记丨坚定信念,多大的困难都能战胜2021-04-01
- 聚焦脱贫攻坚一线优秀代表—— “齐鲁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发布2021-04-01
- 人民日报头版聚焦山东:千里黄河滩 成了幸福滩2021-04-19
- 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