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一场风雅实录

2021-03-11 22: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11日讯(记者 殷会丽)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对清闲自在的“慢生活”,古人可谓深得其趣,明代则更为极致。 

  明代是一个市井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文人们不再热衷归隐山林,而以追求个人生活情趣为尚。他们热衷于生活中每一处有情趣的细节,在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之间,展现自己的审美情操和生活志趣。 

  3月10日下午,书画家、艺术评论家汪为新,山东图书馆副馆长、山东省尼山书院秘书长李西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韩源泉,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臧文涛,山东博物馆典藏部主任于秋伟,溪山清远执行董事柳永波,置身于山东博物馆“山静日长——明代文人风雅录”大展中,端坐于明式茶桌前品茗论道,畅聊明人的风雅。 

  记者走进展厅,刚好韩源泉教授正在弹奏一把古琴,琴声浅浅,飘扬在明式器物营造的环境中,虚实之间,人在景中亦是风景。 

  令观众能沉浸 

  琴、棋、书、画、茶、酒、花、香,这些日常间聊以自娱的“闲事”,被古人认认真真做成了一种雅文化。如何让现代人去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是于秋伟这样的博物馆人常思考的问题。 

  “近两年,山东博物馆的展览水平不断上升,观众的审美水平也在提升。‘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火爆后,我们就想明代服饰虽然非常珍贵,但却是不附着在人身上的、平面的。如果把生活场景复原出来,大家可以感受到明人生活的空间,穿着古代服饰的观众走在其间,就恍然回到那个时代,观众能感受到的明代文化生活氛围也更强烈。” 

  很快,大家便达成一致,要做一个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展。以明代家具为主,馆藏的瓷器、字画、古琴之类文物为辅,营造出明代文人生活的一个空间。于秋伟期望通过展览,生动立体地向观众呈现一种恬淡、雅致的生活方式,让观众在领略古人“慢生活”乐趣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引发公众对传统文化回归和传承的思考,并对当下引导公众践行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所助益。 

  展器物之精美 

  虽是明代文人生活方式的展示,大展里也穿插展示了一些宋代的器物。“在宋代人们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那时家具基本都成型了。直到明代,匠人们把榫卯结构研究得更为精细,从而家具更精致,完全脱离了以前大框架结构,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加具有文人气息。”作为大展家具制作方,柳永波希望最大程度的展现出古代器物的精美。 

  汪为新认为,明代器物跟文人之间的介入关系在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明代的格调大多出自文人的审美,黑白关系、疏密关系不仅是书画家的关注点,也成为家具文化的审美判断。明代家具里蕴含着居室文化、书斋文化、园林文化,这使明代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时代。 

  让风雅成常态 

  仓廪实而知礼节,风雅的生活总是建立在富庶的生活水平之上的。 

  明代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它的文化水平也要随之提升,追求风雅是自然而然的。古人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明代的风雅是由文人引领的。文人们喜好字画,富商就模仿文人阶层用心于收藏文玩字画,明代文人追求风雅是发自内心的,富商附庸风雅也是好的,这逐渐成为一种自觉和常态。韩源泉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古人非常高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水准也表达出了一种文化自信。  

  现代人的文化和审美水平越来越高,优秀文化的普及也越来越广泛。做展览也是在做文化普及,现在来美术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以前做展览主要以文物展示为主,解释文物的时代背景和制作工艺,场景式的陈列尝试还是第一次。经此一展,于秋伟看到了这种场景式的展览对观众更具有吸引力,真正做到让观众身临其境。山东博物馆会多下功夫多打磨,更多地举办沉浸式展览。 

  斯人不在,佳器存焉,传承至今的古器、古物,正是古代文人生活的载体和见证。 

  一场看似文人聊以自娱的“闲事”,恰是文化传承出新不可或缺的土壤。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