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畔的中国】大河奔流 谱写“黄河大合唱”山东篇章

2021-10-21 17:2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21日讯(记者 殷会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为黄河入海处,山东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着齐鲁担当。在这里,孕育了54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携带泥沙冲积出来的中国最年轻的土地;在这里,60万黄河滩区居民实现“安居梦”,把梦想照进现实;在这里,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跨河发展主阵地,一座未来希望之城正在大河之畔崛起。 

  10月19日至21日,“母亲河畔的中国”采访团,沿着黄河在山东流过的足迹,走进济南、滨州、淄博等地,探寻各地深耕沿黄文化资源,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聆听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山东篇章。 

  深挖黄河文化底蕴 

  黄河,从东明县入鲁,在山东境内流经628公里,占黄河下游的四分之三。黄河山东段在山东腹地横贯向东,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地市。 

  黄河之水深刻影响了山东大部地区,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齐鲁文化。泰山、孔子与黄河在同一地域空间汇聚,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菏泽,黄河入鲁第一市,黄河在境内全长185公里。黄河滋养了菏泽这方热土,孕育了以非遗为主要内容、以“四乡”文化为品牌的多彩菏泽文化。沿黄河现行河道分布着牡丹传说、尧传说、庄子传说、鲁西南鼓吹乐、商羊舞、大平调、佛汉拳、曹州面人、鄄城砖塑、鲁西南织锦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黄河故道东西长145公里,主要涉及曹县、单县,这里有曹县柳编、曹县江米人、鲁西南鼓吹乐、山东落子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等。 

  黄河流经八百里梁山泊,在这里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水浒文化。近年来,位于鲁西南的梁山县以水浒文化为龙头,打造了水泊梁山风景名胜区、水浒影视文化体验园,实施贾堌堆农家寨提升工程等,擦亮“水浒故里 忠义梁山”文化和旅游品牌。梁山县传承了《水浒传》中的忠义文化内核,引领区域文化发展,逐渐成长为黄河文化旅游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黄河从济南章丘穿城而过,在这里留下了龙山文化。章丘推进文化铸魂、全景打造,对龙山文化遗址、城子崖遗址等历史遗迹和朱家峪、三德范等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发,提升打造了朱家峪新时代闯关东精神教育基地,加强对章丘芯子、五音戏等非遗的保护传承。对济南而言,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努力讲好“黄河故事”,是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提高“东亚文化之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一步。为此,《关于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深入挖掘阐发黄河文化精髓,大力开展黄河故事、齐鲁故事、泉城故事的挖掘整理和传播转化,以市场化手段创作一批视听娱乐、演艺观赏文化产品,提高济南“东亚文化之都”知名度。 

  滔滔黄河自高青安澜湾转身而过,不仅塑造了一座历史名城,更留下了延续千年的黄河印记。淄博结合城市美学布局,以齐文化为统一旗帜,深度整合陶琉文化、聊斋文化、孝文化、美食文化、鲁商文化、廉政文化、黄河文化等地域传统文化,依托齐盛湖公园、孝妇河公园、太公湖公园、晏婴公园、天齐渊公园等淄博各区县原有城市游园和正在进行的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将齐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使群众在日常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入挖掘“淄博韵味”。 

  东营作为万里黄河的入海口城市,是母亲河走过的最后一座城市,是整个黄河干流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地理坐标意义。东营市是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也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她见证了黄河数千年的沧桑变迁,聚集了更多的黄河文化元素。历史上,黄河对东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影响巨大,她直接催生了东营的移民文化、农耕文化、垦殖文化、科举文化、吕剧文化,深度影响了东营的盐业文化、航运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 

  黄河文化与齐鲁文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黄河和泰山一起铸就了山东人的品格和齐鲁文化的品质。齐鲁大地上,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齐鲁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出一曲黄河文化大合唱。 

  铺就美丽生态画卷 

  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在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山东各地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 

  黄河在滨州是一条“生态之河”。滨州始终把黄河沿线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系统治理,综合整治,坚决守牢黄河生态“底色”。2008年以来,滨州连续十年开展“林水会战”,目前正在推进第二个十年绿化行动,新增造林面积200万亩,完成各类水利工程7100多项,林木覆盖率达到31.8%,滨州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同时,以黄河为轴线,规划建设黄河中央生态公园,全面打造河美水秀、城河一体的生态长廊。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汇入渤海前,馈赠给世界的一个的礼物,这片新生的三角洲湿地是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护最完整的湿地。黄河入海口,拥有着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自然奇观,是黄河带给东营市一个巨大的资源优势。东营科学利用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等世界级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功举办2021中国休闲度假大会,“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垦利则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核心,重点实施沿黄、沿海两条旅游休闲产业聚集带,推进“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模式,开发建设黄河口湿地鸟类博物馆、黄河口知青文化小镇、黄河口大闸蟹科普馆、万亩稻田画等一批新项目、新业态,承办和主办铁人三项赛、千车万人自驾黄河口、大闸蟹开捕节等各类文体活动,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 

  德州市齐河县曾是黄河岸边一个资源贫乏的县城。近年来,齐河县践行“两山”理念,依托黄河湿地和荒滩资源,以建设黄河国际生态城为总体目标,按照“蓝绿空间70%以上、建设空间不超30%”的规划,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盘活黄河荒滩闲置用地,保护、修复黄河生态资源,实现城乡空间的美化、亮化。在此基础上,齐河县引进企业投资,建设黄河水乡湿地公园、齐河博物馆群等精品项目,在黄河荒滩上创建“产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新城,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如今,“黄河水乡、生态齐河”已成为山东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淄博市高青县积极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同时破解黄河旅游面临的同质化难题,高青县整合黄河、湿地、温泉、乡村、历史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了高青‘黄河国际慢城’。”高青县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孟庆吉说,“黄河国际慢城”已成为高青县展示形象的新名片。此外,高青县活态传承黄河文化,打造了以述青藏古、大地黄河情等10家民间博物馆为代表的黄河博物馆群,建设了太公广场、田横广场、漫修堂等文化场所,定期开展非遗展演、历史研学等活动,创新讲好黄河故事,实现黄河文化与景区景点的融合发展。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着力加快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打造独具山水泉城特色的黄河百里生态风貌带,大力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围绕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济南着力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打造独具山水泉城特色的黄河百里生态风貌带,并实施黄河堤防绿化提升工程;围绕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济南统筹保护黄河济南段的水系、岸线、湿地等自然资源,加强黄河和小清河、大汶河、徒骇河等10多条重点河道治理,高标准修复济西、玫瑰湖、白云湖等20多处湿地,着力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河流水系生态环境。 

  自与山东“牵手”以来,黄河山东流域经历了从害河、治河再到努力实现幸福河的嬗变。 

  打造产业集聚模式 

  如今,一幅绿色生态新画卷已在大河之畔铺陈开来。黄河岸边,这片自古贫困的滩区,也旧貌换新颜。 

  滩区群众常年生活在黄河主堤和河槽之间,世世代代拉土、垫台、盖房,家家房台高筑、村村低洼不平,时常被外地人误认为是“山区”。群众“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一直生活在“抗洪、建房、受灾、再建房”的恶性循环中,水患之苦困扰了滩区群众千百年。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7年,山东省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提出用3年时间,通过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等方式,全面完成滩区群众的迁建任务。三年来,山东把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一民生工程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志在实施一场破解世纪难题的“大迁建”,决心给60万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滩区迁建任务基本完成,60万滩区群众陆续实现安居梦。 

  山东将滩区迁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相结合,大力实施迁建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增强迁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保障滩区群众既“挪穷窝”又“拔穷根”。 

  在淄博高青,以前的蓑衣樊村村民靠着打鱼种稻为生,产业结构单一,产出率低,基础设施薄弱,增收途径有限,因为蓑衣樊村三面环水、北靠黄河历史上更是多次受到黄河水侵袭,产生了大量的盐碱地。更是使得原本不富裕的村子雪上加霜。近年来,蓑衣樊村受到高青县委县政府和文旅部门的积极鼓励,深挖生态资源,充分运用青山绿水发展生态循环旅游产业,让原本的省级贫困村依靠乡村旅游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今,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同时为周边村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滨州惠民县李庄镇的南北李村坐落于黄河岸边,有180余户585人,耕地只有400余亩。由于人多地少,农业收入有限,为改善生活条件,村民们开始做生意。最初是卖皮货,后来村民在外跑得多了,见识也逐步增加,发现了致富的新道路——绳网。随着做绳子的村民越来越多,原材料需求也不断增加,开着车到村里买货的人也多了起来,但狭窄的土路成为制约。为了加快发展,村里拓宽了村内道路,自此,绳网生意不再是村民补贴家用的副业,而是主要经济来源。 

  看似不起眼的绳网今年上半年已经给李庄镇带来近百亿元的产值,并且畅销70多个国家。李庄镇作为全国最大的化纤绳网产业基地,年产绳网120万吨,去年产值已突破2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该镇通过绳网产业带动全镇及周边县镇共7.3万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奔小康。 

  纲举目张,满盘皆活。 

  黄河,一度是阻碍南北两岸各类要素顺畅流动的“天堑”。在济南,随着一座座跨河桥隧的建成通车,曾经的“天堑”正加速变为通途;在滨州,随着黄河农业园、黄河植物园等项目建成投用,黄河流域“明珠城市”名牌越擦越亮;在淄博,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高青正在黄河三角洲崛起。 

 

  放眼黄河两岸,奔流千年的母亲河因生态保护而愈加壮美开阔,因高质量发展而焕发勃勃生机。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序曲已经奏响,黄河之畔、齐鲁大地嘹亮的歌声必更加动听、久久回荡。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