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鲁"力|这个“北大荒”上崛起生态湿地城
十月中旬,黄河三角洲晴空万里,红色滩涂、芦苇荡,如油画般流光溢彩。得益于不懈的生态文明建设,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日益清新明亮,一座生态湿地城崛起在昔日的山东“北大荒”上。
“以前缺树少林,风沙很厉害,老百姓常说‘关上门掩上窗,喝的还是那牙碜汤’。”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乔来秋说,东营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仅“十三五”期间完成造林约57万亩,有效遏制风沙,提升了城市绿化。
东营市雪莲剧院周边城市风光。(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多年来,东营市还持续发力现代化湿地城市建设,实施了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湿地入城三大工程。如今的东营市区水面遍布,清风湖、秋月湖、悦来湖、天鹅湖等点缀其间,“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成为东营城市名片。
据了解,东营市湿地总面积达4567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湿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湿地率41.58%,2018年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成为人鸟和谐共处的“天堂”。
“我们注重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滩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宜林则林、宜湿则湿。”东营市市长陈必昌说,2017年以来当地恢复湿地28.2万亩,去年以来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2万亩,目前正在打造108公里的沿黄生态长廊。
站在东营市垦利区傍海而筑的防潮堤14号闸附近,极目远眺,绵延不绝的翅碱蓬把广袤的滩涂染成红色,飞鸟或翩跹起舞,或惬意漫步。
“时隔多年,一度消失的翅碱蓬又重新回到了这片湿地上。”垦利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苏秀文说,前些年,海水入侵严重,再加上部分海岸带开发利用不合理,作为黄河口湿地“红地毯”美景的翅碱蓬眼看消失殆尽。
去年,东营启动海洋生态修复项目,防潮堤以东沿海20多公里范围内的养殖池塘被迁出推平,人工引回的“原住民”翅碱蓬正慢慢生长。
与此同时,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正在消失。互花米草一度野蛮生长,侵占了十余万亩滩涂,导致贝类等底栖生物密度降低,鸟类栖息生境减少。为遏制互花米草蔓延势头,当地利用生态围堰、机耕船旋耕等物理方法治理,不仅水面重现,虾蟹、鸟儿也多了起来。
两侧芦苇荡里水鸟穿越,湿地水面波光粼粼,东营市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后,沿着宛若绿丝带的东八路一路向北,终点就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个保护区有着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成百上千只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在此繁衍生息。目前,保护区鸟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
保护区管委会主任许明德说,当地正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为统领,加大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力度,不断促进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华社记者吴书光、孙晓辉、陈国峰)
- 创业成就梦想 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2016-06-23
- 第五届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今日开幕2020-11-13
- “十三五”期间山东突破壁垒 区域一体化发展走向纵深2020-11-13
- 第22次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会议在济南举办2020-11-13
- 山东省委审计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 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确保审计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2020-11-19
- 山东省领导干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二期专题学习班开班2020-11-19
- 山东网信办在互联网联合辟谣工作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2020-11-30
- 脱贫攻坚在山东:体系来保障,攻坚显成效2020-11-30
- 海右今语丨努力实现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跨越2020-11-30
- 优化布局,下活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