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逐梦星辰大海|登上“流动的国土”,在中集来福士看海洋强国的山东担当

2023-10-12 10:56:1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12日讯(记者  范金鑫  摄影记者 张超从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到全球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工船,再到全球最大双燃料冰级滚装船“赋能使者”轮......近年来,作为烟台海工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集来福士”)生产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海工重器。

  10月12日,参加“从星辰到大海,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力量”网络名人省情考察活动的30余位网络名人、媒体记者走进中集来福士,实地考察了海工基地,登上钻井平台,感受中集来福士不断向蔚蓝求索,为海洋强国注入澎湃动力。

  “蓝鲸”系列钻井平台: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海上钻井平台被称为“流动的国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实力和发展方向。走进中集来福士芝罘岛船厂,经常上电视和刷爆朋友圈的“网红”来福士钻井平台静静矗立在此。

  借此机会,活动一行人得以登上钻井平台。沿着外旋梯一步步拾阶而上,脚下就是浩瀚的大海,从地面到甲板有50多米高。站在一个足球场面积大的甲板上,迎面吹来阵阵海风,可以感受到“大国重器”矗立于大海之上的壮观与豪迈。

  中集来福士相关负责人介绍,汇聚了众多创新突破的“蓝鲸”系列钻井平台,代表着我国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顶尖水平。“‘蓝鲸’系列装载了先进的DP3动态定位系统的,最高可抵抗16级台风,此前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期间,‘蓝鲸1号’以良好的稳定性抵挡住了12级台风的侵袭,圆满完成试采任务,一战成名。”  10年前,中国还完全没有自主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目前,中国在该领域已达到完全自主化,其中超深水钻井平台的超厚钢板、钻井闭环技术更是世界首屈一指,推动了中国海工行业的跨越式发展。2017年5月,“蓝鲸1号”在南海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产气总量超过30万立方米,产气时长、产气总量,双双打破世界纪录,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国重器”的实力。

  在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火热的忙碌场景也令在场的网络名人和媒体记者大为赞叹。其实也正是当前海工行业高景气度的一个缩影,全球船厂正进入到忙碌状态。

  在现场,一座数十米高的龙门吊同样令人震撼。 “这就是为‘蓝鲸姊妹’合拢的泰山吊。 ”相关负责人指着这个巨型龙门吊介绍,只有超强的装备,才能创造超级奇迹。“蓝鲸1号和2号”的顺利交付得益于“泰山吊”(2万吨吊点桥式起重机)。这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提升能力最大的起重机”保持者,革新了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生产方式,大大缩短了工期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自主创新之力,绘就海洋生态未来新图景

  中集来福士前身是1977年建成的烟台造船厂,通过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了核心产品的自主设计、自主知识产权从零到100%的突破,国产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60%,跻身世界海工装备EPC的第一梯队。  除了海工装备之外,近年来,中集来福士坚定走好创新之路,聚力经略海洋、加快产业升级、挺进深蓝大海,以油气钻井为根基延伸拓展到油气生产、海洋渔业、清洁能源、特种船、平台运营管理六大领域,为海洋强国提供了更多“重器”支撑,交出了一份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的中集答卷。

  当“海工制造”遇上“海洋牧场”,中集来福士奏响“油转渔”的新时代“海上牧歌”。其中,自主设计建造的“百箱计划”前8座经海网箱完成投产,填补了我国在30米水深养殖水域坐底式网箱养殖空白,并在2022年实现首次收鱼。每座网箱的年产鱼量可达1000吨,持续构建“育种—育苗—装备—养殖—加工—销售—餐饮”的完整链条。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海上风电是中集来福士海工装备与清洁能源结合的又一重要场景。近年来,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了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等新型海上风电主流装备,可提供从近海到远洋的海上风电的安装和运维。日前,中集来福士承担的一项目顺利完成现场考察工作,深远海大型海上风机安装设施开发有了新方案。

  此外,中集来福士也在积极探索海上光伏、碳捕捉与封存等新赛道。今年4月,中集来福士研制的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电站实现交付,装机总容量达400kWp。该项目成功论证了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的可行性,将为后续产品开发、规模化应用提供有效参考,稳步向全球市场提供一体化清洁能源融合的方案。

  创新永无止境,海洋大有作为!从海上油气田,再到海上粮仓、清洁能源,中集来福士通过持续创新发展,正绘制一张大海洋产业蓝图,不断展现海洋强国的山东担当。

责任编辑:刘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