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巍巍,筑起沂蒙人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丰碑;沂水汤汤,传颂沂蒙红嫂奉献牺牲、感天动地的传奇。
寻觅“红嫂”足迹,点亮沂蒙精神地标,我们被“红嫂”们深深打动。
“沂蒙红嫂”,一个英雄的女性群体,在战火中淬炼真情和血性, 以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伟大品格,无私奉献、博大仁爱的人性光辉,谱写出感天动地的荣耀与辉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的千古绝唱。
“沂蒙红嫂”,最纯粹的沂蒙精神符号,永不磨灭,历久弥新,在蒙山沂水间永远熠熠生辉。
“沂蒙红嫂”,是“红嫂”,是“沂蒙六姐妹”,是“沂蒙母亲”……她是一座铭刻大爱与奉献的红色群体雕像。
70年前,一位叫明德英的年轻妇女,看着嘴唇干裂、生命垂危的小八路,毅然放下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撩起衣襟,把自己的乳汁喂给奄奄一息的小八路……甘甜的乳汁啊,是天地动容的大爱无言,是满腔热血的坚定无畏,是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最好诠释。
“沂蒙母亲,是您,以宗教式的虔诚,唱出了一部壮美的史诗”。有人为她写下这样深情的诗句。她创办了战时托儿所, 带着儿媳,在3年多的时间里,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她掩护革命同志、冒死救治了很多伤员;她舍命保护了一份会刊,东掖西藏几十年,却自始至终,仅仅知道自己守护的是一个“宝”。她,就是“沂蒙母亲”王换于。
“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芳骨如钢的李桂芳,带领31名妇女肩扛门板, 一腿扎进冰冷的河水里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用她们柔弱的身躯扛起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在这些女人中,有的落下了残疾,有的怀有身孕不幸流产,终生没有生育……
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烙煎饼、做军鞋;梁怀玉喊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据记载,战争年代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38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真正算得上村村有烈士,村村有“红嫂”。
战争没有让沂蒙山的女人走开。而是在党的领导和培育下,在血与火里,淬炼出一朵朵的“铿锵玫瑰”。她们以艰苦卓绝的斗争,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献礼沂蒙精神;她们铮铮铁骨,浩浩正气,吃苦耐劳、勇敢善良、舍己为人的淳朴品质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革命意志互相烛照、融合,优秀的品格在炮火的洗礼中革命性升华;她们创造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沂蒙精神”最纯粹的精神符号,在建设、改革时期和新时代依然绽放璀璨的光芒。
当战火远去,老“红嫂”芳踪渐远,新“红嫂”李秀莲、朱呈镕、于爱梅等等接过她们手中的接力棒,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嫂”精神,在沂蒙薪火相传。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新时代,尤需要用沂蒙精神与红嫂精神崇高信仰铺陈的基本底色和先进的红色基因廓清思想、砥砺品质,凝聚力量、铸就正气,由此凝聚起全省上下的正能量,共同书写中国梦的山东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