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泰山财经2月3日讯(记者 范金鑫)社区是基层基础,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在新冠疫情防控中,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65万个城乡社区,筑牢了坚不可摧的防线,成为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安全阀”。
在2月3日,山东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上,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玉亮发出“四问”,向大家分享了“社区治理那些事儿”。
业委会成立怎么就那么难?
“业委会是群众实现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群众与社区的粘合剂。”王玉亮称,目前,我省4.2万个居民小区,仅有7239个成立了业委会,占比不足18%,业委会成立难、决策难、运行难,甚至形同虚设,亟需完善立法来规范。
为此,他建议,一是清障。降低成立表决门槛,细化实化街道社区对业委会指导协助的具体事项及时限要求。二是立规。严格业委会选举程序、成员任职资格,规范监管业委会的运作。三是放权。明确业委会法律地位和职责范围,赋予法人资格,使其享有独立诉权、法人财产权、合理费用给付请求权。四是赋能。打造“红色业委会”,将党建引领以立法形式予以确认,规定在业委会中建立党组织,鼓励党员业主在小区亮身份、铸品牌,让党旗在小区高高飘扬,让业委会在党建引领下治家有方。
物业服务怎么就做不到心坎上?
物业与群众离得最近、接触最多,跟“别人家”的物业比,“自家”物业总是不如人意。物业公司私占公共区域收益、服务质价不符、专项维修基金花不到刀刃上,业主举证难、维权难,成为社区治理的短板。
为此,他建议,一是给物业公司戴上“紧箍咒”。尽快修订《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增加“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的内容。二是为物业服务“列菜单”。规范物业服务等级和收费标准,完善质价相符的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三是为物业事项“晒太阳”。建立智慧社区电子决策系统,畅通业主参与物业管理渠道,推动共有部分收益、维修资金使用、特约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事项公开公示。四是为物业市场“去病害”。制定物业服务质量考核办法,构建多方参与的物业服务评价体系和信用等级划分机制,促进市场优胜劣汰。
社区减负怎么就落不了地?
“顶着星星出门,扛着月亮回家,成为社区干部的常态。”王玉亮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行政性事务下沉到社区,开具各类证明等,林林总总近百项。
对此他建议,要为社区松绑。理顺社区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对社区的权责利进行清晰界定,推行清单管理,彻底消除“社区万能章”。也要为社区增效。梳理社区各类工作指标、创建评比、台账任务,严格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确需社区予以协助的事项,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确保社区减负增效,回归自治本位。
高品质服务该由谁来买单?
孩子4点放学没人接、0~3岁幼儿无处可托、年迈父母独居无人照料,想必上班族都有类似的烦恼。社区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仅靠社区力量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他建议,由社区“搭台”、社会组织“唱戏”,加快培育引入各类社会组织,弥补社区服务短板。通过购买、定向委托等方式,发展专业特色服务项目,把社区建成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