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迎淮:用赤子般火热的心谱写对农村教育的情和爱

2019-06-13 12:1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淄博6月13日讯 (记者  陈珊珊 通讯员  孙光)  昆仑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每天总有一位身材中等,精神焕发,脸庞圆圆,五十开外的中年人穿梭在教学楼与餐厅间,用温馨的口语提醒学生:“慢点,慢点呀!不要跑。走路要慢,不要跌倒”。还在教学楼的重要通道位置,来回嘱咐教师:“组织好学生,上下楼一定要注意脚下的楼梯”。这就是淄川区昆仑镇中心小学每天课间活动时上演的动人一幕。他就是这所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孙迎淮。

  用爱心感染学生    口碑胜过金杯银杯

  孙迎淮1982年7月参加工作,2010年7月至今在淄川区昆仑镇中心小学从事教育教学与后勤管理工作。三十年来,他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顾全大局,淡泊名利。从参加工作开始到后来担任后勤管理工作,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办师生满意食堂为宗旨,团结带领食堂员工,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争创市、区级“放心食堂”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各级领导和本校师生的尊重和信任。

  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每天早晨巡视学校,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早上是否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了,学生有无身体不适,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同学们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学生生病时,孙迎淮带学生去看病。孩子们的发卡找不到了,他利用下班时间拉上爱人逛饰品店给孩子买最流行的发卡……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可孙迎淮认为,作为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正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三十年来,孙迎淮就是这样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硕果。家长们都说:“有孙老师教我们的孩子,放心!”

  这难得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是对孙迎淮多年工作的“天价”回报。

  用激励激发潜能    用责任做好纽带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孙迎淮就是一名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具体工作中,他一直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室后墙设立了一个“我最棒”专栏,开展以小组为单位争夺比赛。比赛规则是:凡是小组内成员有好的表现,就为该组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小星星”数量最多的小组为本周优胜组,一学期一大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组次数最多的一组为该学期优胜组,从孩子们平时收集废旧饮料瓶变卖所得班费中取出一部分资金为该组成员颁发奖品,以表鼓励。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得到“我最棒”,孩子们纪律增强,即使刮风下雨,也努力做到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

  孩子们学习态度端正了,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打架、骂人、调皮捣蛋的孩子少了,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表现多了……同时,他还善于用表扬的力量,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用表扬树立学生的信心,消除学生对教师教育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让孩子明白自己有很大的潜能,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细节。作为班主任必须有意地向学生介绍任课老师的一些优点。如性格、爱好教育教学成绩等,以博得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因尊其师而重其教。同时要与任课老师密切配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对所任学科各方面的表现。对于这些,班主任都要心中有数,因为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恰当的抓好班级工作。同样,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家访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它可以使两者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统一教育,使学校教育更富有实效。可是,孙迎淮发现每当与学生说到家访时,学生们就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去家访,老师到家后表扬少,批评多,等老师走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躲避家访,反感家访。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他便试着改变家访策略,当孩子进步了,他要去家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他也去家访……。他把家访当作对学生的一种奖励,让家长和自己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有风雨就有阳光,孙迎淮的班级管理严谨,班风正,学风浓,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曾多次参加各项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三十年来,孙迎淮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并多次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多次获得省、市、区的“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他的座右铭。他任劳任怨,从无怨言,他奈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因为对学校工作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已经融入到了他的血脉之中。他辛勤的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立下了功劳……悠悠三十载,青年变老年。三十多年来伴随着辛勤和汗水,他默默地坚持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用自己赤子般火热的心,谱写着一位普通农村教育工作者对党的教育事业那份情和爱;用他那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描绘昆仑中心小学教育教研工作的一幅又一幅精美画卷。

责任编辑:陈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