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累计投入超2亿!青岛:一座城市的舞台“精品策略”

2019-09-10 02:57:00 来源:青岛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青岛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不仅是城市文化艺术综合实力的展现,更是发动城市本土演艺产业的引擎

  一座城市的舞台“精品策略”

  9月11日至27日,青岛即将迎来一场久违的集中展演。来自本土专业艺术院团的八台“大戏”,囊括了歌剧、话剧、京剧、交响乐、地方戏等不同门类,将以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塑青岛舞台艺术创作面貌。

  据说,过去十五年,这是青岛第一次举办如此声势浩大的优秀剧目集中展演活动,而十五年间,尤其是近五年,青岛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已经悄然嬗变,在国家级专业奖项标准与市场“标配”的双重历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时代的文化需求不仅要求艺术创演者精益求精,创新内容范式,也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一座城市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已不仅仅是城市文化艺术综合实力的展现,更是发动城市本土演艺产业、满足并有效拉动文化消费的引擎。

  1.jpg

  舞剧《红高粱》剧照。

  五年累计投入超2亿元

  “精品”生产步入高质量时代

  2018年年初,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开征集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征集到的近400个各类扶持申报项目,通过初评和终评双轮专家评审,公开、公正、公平地遴选出京剧《深水港》、话剧《家有遗产》、茂腔《辣椒红了》、吕剧《菜王当家》等40余项达标创作,集中给予资金扶持。突出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彰显时代特色,融入青岛元素,成为这些艺术创作脱颖而出的共有特征。

  一直以来,强大而高效的“顶层设计”,成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的有效推力。青岛五年前就印发了《中共青岛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将文艺创作生产纳入到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蓝图中;同时市委宣传部还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每年印发《青岛市文艺创作生产引导目录》,依照“目录”,指引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等城市各个艺术门类的发展精进。

  《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实施细则》的出台,市南区、胶州市等区(市)激励艺术创作奖励政策的出台,市财政文艺精品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的设立等专项扶持政策的持续发力,则是杠杆,也是引导和保障,自2014年以来,我市共扶持精品创作项目400余项,奖励项目160余项,经费总额超过2亿元。这些纳入强市战略的专项投入,直接为青岛文艺精品创作带来了看得见的繁荣——

  市歌舞剧院出品的大型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斩获文华大奖,此前它已获2018年文旅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滚动扶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胶州市茂腔与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茂腔戏《秧歌乡的故事》,被文化部评为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入选了“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市话剧院创排的话剧《家有遗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成为首部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本土话剧,近期它又刚刚收获了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的戏剧类一等奖;平度市吕剧团创排的反映乡村振兴题材的现代吕剧《菜王当家》入选了“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作品展演”……

  文艺精品的频频推出,让青岛步入了一个文艺高质发展的时代,也折射出城市活跃繁盛的文化生态。

  而“走出去”的舞台精品,也成为城市最好的宣传推介产品,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在北京和上海的连续上演,就引发了对青岛特色民俗和城市本土演艺实力的持续关注,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幺红甚至从中看到了青岛原创一台需要更具综合艺术实力的音乐剧的潜质。

  2.jpg

  京剧《红灯记》剧照。

  “大奖得主”常演不衰

  “精品”流通激活演艺市场

  还记得2013年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斩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舞剧《红高粱》吗?2019年,它依然活跃在市歌舞剧院的演出计划中。

  今年6月初,舞剧《红高粱》在香港荃湾大会堂震撼上演,现场有香港观众表示,这部舞剧把中华民族的豪情和有血有肉的人性之美都展示出来,无异于一场视觉盛宴。

  从2014年到2019年,舞剧《红高粱》从未停止过演出,足迹遍布国内外,先后抵达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北京、湖南、湖北、江苏、河南、上海、新疆、济南、烟台、潍坊、大连、菏泽、成都、南京、合肥、神木、延安等省市,每年都会接到来自不同城市的订单。10月份,青岛的《红高粱》还将赴江浙巡演。

  通常一部举专业之力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获得国家级奖项后,热闹一过即束之高阁,再无人问津,专业认可度与市场之间的对立,似乎已经成为舞台精品创作的一个“魔咒”。然而,魔咒正在青岛的“精品”流通中消解、打破。数月前在上海斩获“文华大奖”的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在结束此次青岛本土优秀剧目展演后,就将应邀赴江苏演出。

  一部精品创作如何才能常演不衰?《马向阳下乡记》的总导演黄定山谈及一个标准:判断作品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否与当下的时代相契合。其实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所需的,正是从作品中找到自己所处的当下的印记。喜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在农村演出时,不懂歌剧的农民观众依然看得起劲儿,纷纷指出剧中的某个角色像极了自己身边的某个熟人。那是因为这部歌剧样式的舞台创作所再现的精准扶贫主题和所描摹的乡村生态,恰恰是这个时代最鲜活的映照。

  今年年初根据青岛本土作家连谏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青岛原创话剧《家有遗产》也因其讲述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问题,遗产风波,而引发共鸣,在专家“有温度,有质感、有前景的文艺佳作”的品评中,依然收获了来自观众的感动。

  如果说舞剧《红高粱》是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用破除语言障碍的舞蹈,把山东特色推向全国,推介给世界,那么,《马向阳下乡记》和《家有遗产》则是立足于时代,深耕本土的典范。

  “精品”之所以为精品,是因为它饱含了时代的气质,本土的灵魂,在如是共同的基础前提下,“大奖得主”必将常演不衰,“精品”的流通也必将为演艺市场带来活力,满足更多普通观众的审美和口味。

  3.jpg

  舞剧《红高粱》剧照。

  搭建多元本土创演平台

  “精品”保质保量演绎城市活力

  就在现实主义题材话剧《家有遗产》被纳入青岛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的八台大戏之一的同时,一场由青岛话剧院主导的儿童戏剧节历时66天狂欢,也落下帷幕。日益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让市话剧院的精品创作很早就划分出层级,一方面打造冲击国家级奖项的舞台终级精品,这其中也包括《二小放牛郎》《寻找爸爸毛泽东》等多部斩获国家大奖的儿童剧;另一方面则相应降低制作成本,主打创作机制更加灵活、市场潜力巨大的童话剧市场。现在,话剧院全年演出季,保持八部复排的保留剧目,两部交流剧目,两部全新原创剧目的多元演出结构,让品味多元的观众群各取所需。多元的精品创作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观剧需求,也为本土演艺带来更具活力和前景的细分市场。

  儿童戏剧节在2018年的创办,则可以看作是此基础上创建的升级平台。66天,今年戏剧节覆盖超过7万名观众,人们不仅观看戏剧,还参与丰富的戏剧体验互动。专业艺术院团的职能亦由过去单纯的精品创作转而向围绕创作展开的更加立体化的演艺产业迈进。原本高处不胜寒的专业精品创作,已经走入到市民生活中。

  “我们希望青岛儿童戏剧节不仅是青岛的,还能成为国内甚至国际时尚戏剧品牌。”在第二届青岛儿童戏剧节闭幕时,市话剧院院长苗青期待一个更加广阔而多元的儿童剧精品平台。2019年,因为青岛儿童戏剧节的存在,来自北京以及南北多个城市专业院团的儿童剧创演者聚首青岛,构建起全国儿童戏剧的合作交流平台。正如苗青所期冀的,有城市之间的交流带动,与青岛的本土文化资源形成紧密捆绑,城市精品创作的品牌辐射效应将得以彰显。

  在青岛,另一个基于本土精品创作数量与品质双重提升的创演平台,也渐入佳境,它集结了青岛演艺集团旗下的不同专业艺术院团,和遍布市区的中小型演出设施,组成了一条本土专业演出院线。令人欣慰的是,借助这一院线平台,更加丰富多元的本土精品得以登台与观众见面,加之青岛文化惠民季推出惠民补贴举措的实施,原先看似冷落的本土演出市场正重现活力,部分儿童剧、京剧的演出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抢票现象。演出的常态带动更大数量的高质量创作生产,一个良性运作的本土演艺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首席记者 李魏)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