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齐鲁最美教师”|陈绍杰:一念为教 一生为学

2023-09-25 15:11:4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25日讯 2023年度“齐鲁最美教师”颁奖典礼近日举行,山东科技大学陈绍杰获颁2023年度“齐鲁最美教师”。

  陈绍杰,中共党员,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2月出生,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先后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煤炭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25项。2023年4月,荣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图片

  作为一名学者,陈绍杰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发扬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秉持宽严相济的师德风范,倾尽毕生所学教书育人,走出了一条“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路子。

  教学科研双管齐下,育人创新相得益彰。在近2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他一直与矿山打交道,创新攻关,用科技的力量带给社会一个“煤”好生活;他一直坚守在采矿教育一线,倾心育人,用知识灌溉哺育一批批采矿学子;他总是把教育和培养好学生,当作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获得师生广泛赞誉。

  ——尽最大努力反哺教育事业:“我是教育的受惠者”  

  “陈老师自掏腰包给学生发了奖学金,真是太感人了!”连日来,山东科技大学师生传播着这则暖心消息。

  大家口中的“陈老师”,就是陈绍杰。为鼓励青年学生更好地学习,他个人出资捐赠100万元,设立“踔厉奖学金”。

  “我是教育的受益者,这只是尽最大努力反哺教育事业。”对于自掏腰包设立奖学金的事,陈绍杰觉得,只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图片

  1978年2月,陈绍杰出生于河北定州的一个农村家庭,他从小家境贫困,最穷的时候甚至“没饭吃”。博士毕业后,国内外许多大公司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周围几乎所有人都以为陈绍杰会选择其一,过衣食无忧、回报丰厚的职业生活,但作为教育的受惠者,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留校任教。

  陈绍杰说,在成长路上,一直有人关心、支持,为他创造了优越的学习工作条件,选择扎根教育,也是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点燃青年学生心中的梦想和希望,让更多的青年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陈绍杰常常把学生看作当年的自己,他希望自己也能够给更多采矿学子带去“光明”。他非常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常以自发捐款等方式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他多次设立奖助学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中秋节来临,他筹集资金购买月饼与学生一起过节;寒暑假时,他拿出工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买返乡车票……

  陈绍杰所在的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以采矿为特色,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困难。人才培养,德育为先。他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弯下腰、扎下根,不怕苦的品质。因此,他把德育工作融入课堂教育、学生管理全过程,创新推出德育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践行责任担当。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李春尧,在陈绍杰的指导下,放弃沿海城市优越工作条件,签下兖州煤业采矿技术员的工作,在生产一线闪亮青春。

图片

  陈绍杰常常为学生开设讲座,通过自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述自己求学、为师的使命,鼓励同学们学采矿一样可以有出息,一样有美好的未来。在2020级新生专业认知会上,他为同学们讲述一代代矿业人克服种种困难,践行科教报国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受启发。

  在他的努力下,如今采矿专业的招生、就业工作已经有了好转,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主动联系他问能不能辅修采矿工程。在传统能源行业,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五年内的学生有9人获“全国煤炭行业建功立业优秀毕业生”称号。

 ——把学生的事摆在首位:“我的门永远为学生敞开”

  陈绍杰有本账,他怕自己忘了,还特意记在手机上:哪个学生有什么问题、现在处于什么阶段、需要他做什么,哪些学生要考研了,哪些学生需要推荐就业……信息密密麻麻的藏在他的便签表上。

  陈绍杰希望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中的引路人,即便身兼党政任务、科研任务、教学任务,忙得不分昼夜,但是无论有多忙,他总是把学生的事放在第一位。

  在陈绍杰眼里没有差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的博士生尹大伟清楚地记得,在一次科研遇到难题时,陈绍杰深夜11时还跟他仔细讨论。2016年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马宏发刚进入陈绍杰的团队时,由于方法掌握不足,常常事倍功半。陈绍杰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经常和他讨论问题,引导他不断尝试新思路,提升科研水平。如今,马宏发参与的“类岩石材料蠕变宏观硬化”研究成果受到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陈绍杰说,“我的门永远对学生打开。”平日里,他经常会进宿舍、实验室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每学期,他都会开办讲座、报告会,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每天早晨,他会带着学生一起在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他还会把手机号和微信号给到每一名学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找他交流。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亲近的人,经常到办公室找他,甚至还有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围绕学习中的迷茫、未来方向、考研选择、工作单位等问题向他请教。在陈绍杰看来,教出好学生就是天大的事。

  “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陈绍杰认为,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不仅要在学习科研上带着学生成长,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一开始,他按统一标准培养学生打好基础,后期再根据学生的想法,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然而“量身定制”不是件易事,需要老师全面了解学生。

  他逼着自己成为“全能”的人,和学生谈得了学术,也聊得了“八卦”。事关科研,严格细致对待;科研之余,轻松开怀畅聊。亦师亦友的相处之道,消弭了师生间的隔阂,也让“量身”变得简单许多。学生张振说:“陈老师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忙到深夜才离开,从周一到周末天天如此”。

  陈绍杰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沉陷控制与环境保护创新团队党支部书记”。为了做好基层党建,陈绍杰将党建工作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在他的带动下,党员青年教师深耕教育科研,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现场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为端好能源饭碗做出了突出贡献。该创新团队还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

  迄今为止,陈绍杰已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超过4000人,他的学生中成长起“全国大学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入选者高明涛、“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刘辉、温暖全国矿山的道德楷模侯记川等一大批行业优秀人才。

图片

 ——扎根生产一线育新人:“现场是最好的教科书”  

  近处是林立的楼房,社区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居民乐在其中;远处是巍峨青山,漫山绿植郁郁葱葱……这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四月的春日景象。

  早些年吃采煤“资源饭”,曾让章丘遗留了大量的破损山体和采煤塌陷地。是陈绍杰带领师生让满目疮痍的矿区重现生机。

  “我们这个专业,必须奋战在一线,采矿场就是理论研究的战场。”陈绍杰认为,现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用知识的力量带来的改变会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责任担当。

  就是这种信念,驱动着陈绍杰多次放弃休假,带着青年教师和学生“泡”在煤海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科研成果。

  在山东能源集团岱庄煤矿,为了做好条带煤柱长期性能的监测,陈绍杰曾连续一个月每天中午11点下井安装仪器进行监测,凌晨3点上井,天亮后和矿上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方案。

  现场监测非常考验体力,陈绍杰和团队成员背着将近50公斤的设备下井;监测现场考验的还胆量,有一次,他们发现井下某个煤柱附近的数据传输线断了,那个位置就在壁后采空区20多米处,上方几百米厚的顶板随时有可能塌下来,但如果放弃这根线,之前的试验数据就全作废了,陈绍杰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屈晓说,“陈老师的科研态度令在场师生钦佩,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

  近20年来,陈绍杰带领学生啃下一块块采矿领域的“硬骨头”,一次次登上科研高峰,还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用实际行动写就“最好的教科书”。一次次调研、调试、实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也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陈绍杰带着学生建立了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找到采矿区保持稳定性的最佳方案,让原本附加值很低的废旧采矿区地块“变废为宝”,一个个高楼大厦林立的新城拔地而起。如今,该成果已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多地推广应用,建立了多个采煤塌陷地建设利用示范基地,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示范效益。

  这种“把论文写在采矿第一线,把科学研究成果根植于采矿主战场”的科研理念深深影响着一批批采矿学子。“发生危险的时候,别人往外跑,陈老师往里边跑去获得第一手资料、掌握第一手数据。这些对我都有深刻影响。”2021年毕业的邹佳宇深受陈绍杰的影响,毕业后主动到贵州省松河煤矿一线工作,在工作中,他多次和陈绍杰交流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创新优化了矿上支护体系,保证煤矿安全同时节省了大量支护费用。

  多年来,陈绍杰先后为本硕学生讲授“矿井特殊开采”“矿山岩石力学”“学科前沿技术”等课程,即便是担任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后,教学工作也没有停止。陈绍杰所教授的课程与实践密不可分,他常常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搬进课堂,将实例教学、模型教学、启发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这种“实战式”教学也深受学生“追捧”。

图片

  前不久,济宁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居煤矿遇到双端堵水器检测技术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矿区实践的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改进设备构造,升级探测仪表,解决了困扰煤矿工人的难题,协助煤矿完成创新创效项目10余项。像这样的实践课堂,是陈绍杰的工作常态。他鼓励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将专业知识与现场相结合,解决企业遇到的疑难杂症,还把学生的创新成果送到企业进行推介,让成果在一线‘活’起来。

  陈绍杰认为,知识要学以致用。他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科创竞赛,通过开放实验室、搭建创新平台、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等措施,保障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他自己也经常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参赛。他指导的学生曾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采矿工程专业竞赛多项奖励。近20年的教学生涯里,他培养的学生已有12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图片

  把论文写在采矿第一线,把科学研究成果根植于采矿主战场。据统计,陈绍杰在采矿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5项、发表13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很多科研成果被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中。

  与“煤”结缘,陈绍杰用“创新”的火种为中国煤炭事业的未来点亮了一盏盏年轻的心灯。“每个科研人员都应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陈绍杰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希望自己能影响、培育更多的采矿人。(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李海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