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里炼出“高新工程材料”

2018-10-29 05:4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29日讯 “地沟油+热带假丝酵母,经过微生物发酵可生产出长链二元酸!”

  这个由齐鲁工业大学学生团队运作的“痴油菌”项目,在近期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了总决赛金奖。

  据介绍,长链二元酸是一种高新材料的重要基础材料,在国防军工、工程材料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军用轮胎、降落伞伞绳的合成都离不开它。这种材料在我国长期依赖进口。

“痴油菌”团队部分成员 (受访者供图)

  变废为宝

  地沟油里提炼出长链二元酸

  提起地沟油,很多人会谈“虎”色变,因为前些年曾发生过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恶劣事件。这种废弃油脂如果利用不当,很容易危害社会。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地沟油回流餐桌?最好的办法就是变废为宝。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地沟油的开发利用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重视,世面上出现了多种方式对地沟油进行开发利用,比如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变身“航空油”等。而在“痴油菌”项目中,地沟油又有了新的用途,作为原料生产长链二元酸。

  长链二元酸虽然听起来有些拗口,但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应用范围,就会明白它的重要性。“痴油菌”项目成员之一、齐鲁工业大学酿酒工程专业大三学生郭骁告诉记者:“长链二元酸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基材料,目前主要用于生产高级尼龙塑料,下游产品多为潜艇吸音瓦、军用轮胎等军工用品,以及尼龙、塑料、橡胶等生活刚需品。”

  郭骁表示,这种材料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国内供给量很小,主要依赖进口,“长链二元酸的生产工艺比较困难,目前以化学合成法为主,微生物发酵法为辅。”

  他说,化学合成法技术壁垒较高,工艺复杂,过程副产物多,安全性低,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上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但因为技术难度较高,产量难以提升。截止到2017年,长链二元酸国内生产总量只有11.4万吨,仅为国内市场需求量的20%,缺口主要依赖于日本、美国的进口。

  地沟油“变”二元酸主要靠发酵

  该技术有7项专利保护

  要想把地沟油变成长链二元酸,一个东西不可或缺——一种叫“热带假丝酵母”的菌株。这是“痴油菌”团队自主研发的。郭骁比喻说,地沟油变成长链二元酸的过程有点像蒸馒头,就是在地沟油中加上自主研发的菌株“热带假丝酵母”,通过生物发酵法,就能生产出长链二元酸。

  “痴油菌”团队的“专业控”修翔介绍说,“热带假丝酵母”可以将油脂中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成分中的不饱和双键断裂加成,获得十二碳长链二元酸,从而突破了石化产品作为原料生产长链二元酸的限制,提供了一种合成十二碳长链二元酸的新途径。

  “我们采用的生产技术是微生物发酵法,技术核心是菌株GCPP1702。”修翔说,这个菌株是团队自主研发的,是通过对原始菌株的5处基因改造,构建了更高效的长链二元酸代谢同路,改良菌株产率较原始菌株提高了近20倍,转化率高达73.8%。该菌株共有7项科技发明专利进行保护。”修翔告诉记者,“痴油菌”团队掌握的长链二元酸生产技术,经山东省科学院情报所查新,现居世界领先水平。

  相关技术已经在中试车间得到论证

  已具备产业化、商业化条件

  “痴油菌”项目指导老师汪瑞卿告诉记者,团队这项地沟油再利用技术研发历时四年,进行了多次试验,并在山东瑞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中试,目前产量可以达到148g/L,转化效率达73.8%。

  与传统的原料烷烃相比,成本降低了53%,且实现了长链二元酸的可再生化生产。不仅如此,这种微生物发酵法,与传统的化学合成法相比,不仅转化率更高,而且操作过程安全简单,绿色无污染,还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

  郭骁说,“痴油菌”项目的目标顾客是以中国航天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军工企业,与生产高级尼龙、高级塑料的化工合成公司为主,以山东济南、淄博等地的尼龙塑料生产企业和长链二元酸生产企业为初级销售对象,“采用人员销售和网络营销的促销方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销售范围,辐射全国,甚至海外。”

  据介绍,为了提高长链二元酸的科研水平,进而提高长链二元酸的国内生产量,我国将长链二元酸列为《中国新技术产业目录》精细化工类的重点鼓励生产产品,同时将其列为《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目录》的限制进口部分,鼓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长链二元酸的技术。这也为“痴油菌”项目团队提供了较好的研发背景。

  记者了解到,“痴油菌”项目已经收到多家企业投来的“橄榄枝”。

  “我们已经和一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企业建了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预计一年能生产长链二元酸5000吨,可消耗7000吨地沟油。”而根据“痴油菌”团队前期调研,山东每年地沟油回收量达到13.6万吨。也就是说,以山东的地沟油回收量来看,一条生产线是远远不够的。据悉,“痴油菌”团队还接到了26单有相关合作意向的业务。

  相关链接

  我省十名大学生共造“痴油菌”

  10月15日,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共同主办,厦门大学承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大赛历时7个月,来自2278所境内高校的265万名大学生、64万个团队,以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支境外队伍参与赛事。

  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筛选,齐鲁工业大学“痴油菌——地沟油制备高分子材料领导者”项目从全国两千多所高校的64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征服评委,捧得主赛道金奖。

  据了解,“痴油菌”项目由汪瑞卿等多位老师共同指导,十名团队成员郭骁、唐玲玲、薛乐、修翔、王艳茗、翁伟清、赵春燕、周倩、宋子旻、林芳羽分别来自酿酒工程、发酵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凭借不同专业的优势互补,团队共同完成了这一令人叹服的项目。

责任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