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山东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绿水青山新答卷

2020-11-24 15:15: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绿色筑底,良好生态成为全面小康最美底色

  ——山东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绿水青山新答卷

  2018年,蒙阴县被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图为蒙阴县岱崮镇大崮村风貌。(□赵德鑫报道)

  □ 本报记者 陈晓婉 方垒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秋冬时节的齐鲁大地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展开生态环保“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积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2019年,山东水环境质量连续17年改善,水质优良比例为50.8%;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0.03%;环境空气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提前达到了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三五”约束性指标要求……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齐鲁大地绿起来美起来——

  “每天必争,每微克必争”

  最近一段时间,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东辛庄子村,3处清澈见底的汪塘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片汪塘是川子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以前村里很多村民搞养殖,污水直接排进去,臭气熏天。经过治理后,汪塘变成了村民的后花园,每天晚饭后我就和老伴儿来这里散散步。”77岁的村民郑培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山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持续推进天蓝地绿水清,齐鲁大地的每一天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

  五年来,山东的天更蓝——

  统筹推进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污染治理,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燃煤机组和燃煤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全面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23家钢铁企业完成有组织超低排放改造,44个工业园区、75个企业集群和2284家重点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提标改造,1.3万余台工业炉窑开展综合整治,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11万余家。近年来,全省重污染天气越来越少,空气质量整体得到改善。

  五年来,山东的水更清——

  16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完成治理工程,县级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内636个环境违法问题全部完成整治,省级贫困村水源保护区全部完成清理整治,178家国家和省级工业集聚区全部实现了园区污水的集中处理,25933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区)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配建比例达到96.9%,渤海近岸海域水质稳步改善。

  五年来,山东的土更净——

  完成1.7万个农用地点位污染状况详查,按期完成8015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阶段性工作,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治销号率达到98.7%。2017年、2018年、2019年,全省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分别为84.59%、86.40%、89.57%,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实现了100%覆盖,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做到了100%落实。

  山东算好绿色发展“长远账”,把严高质量发展“标尺”,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持续优化,环境治理中的结构性矛盾正在逐步破解。

  2019年,山东压减生铁产能465万吨、粗钢产能923万吨、焦化产能777万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发电量745.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8.6%,高于公路货运增速4.4个百分点,比2017年增加4932万吨;全省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农业投入结构日趋合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题中之义。数据、指标记录着山东的变化,对百姓来说,更为直观的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蓝天变多了,空气新鲜了,河水清澈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果,关键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截至2019年底,4项指标已提前超额完成,其余5项指标均达到‘十三五’序时进度。今年以来,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从国家考核要求和目前进展情况看,9项约束性指标能够在年底全面兑现。”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宋继宝表示。

  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让老百姓享受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效益——

  打通彼此“关节”与“经脉”

  在泰肥一级路及省道330线两侧损毁山体治理项目现场,绵延几公里的山体作业面上,挖掘机、洒水车、雾炮机等大型机械正加紧施工,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12月底,该修复项目将全部完成。

  “原先这里经过三十多年的开采,破坏严重,尘土飞扬,周围村民怨声载道。现在,不仅乱采滥挖停了,荒山还披上了新绿。”泰安市岱岳区城子寨村党支部书记张斌指着村南正在修复的山体告诉记者。修复项目在崖壁上开凿马道进行台阶式复绿,在道面上种植侧柏、雪松,在斜面上种植草皮,石头山很快焕发新生机。

  转眼间,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推进已经接近3年。如今,破损山体连片变绿,污浊断流的水体重获新生,沟壑嶙峋的土地成为良田。放眼全省,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泰山经验”正在铺开,截至9月底,全省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面积11929.76公顷,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994.93公顷,土地整治面积28246.79公顷,废弃矿井治理92眼,新增耕地面积4535.89公顷,新增湿地面积609.13公顷。

  山川、林草、湖沼,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打通彼此“关节”与“经脉”,才能让老百姓真正从生态环境改善中享受实实在在的效益。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公布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我省莱西市、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威海市环翠区威海华夏城入选。加上此前入选的蒙阴县和长岛,目前,山东共有五地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19年1月,《山东省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工作方案》出台,将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纳入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全省各地积极行动,16市全部发出总河长令。2019年7月,山东印发《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省长任总林长,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新机制。如今,伴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九曲黄河在山东奔腾入海,流经9个设区市、25个县(市、区),流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4%。东平湖作为黄河下游最大的湖泊,也是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其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东平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在84公里的湖岸线全面打响清网净湖、餐船取缔、拆违清障等九大攻坚行动,截至目前,累计清理网箱网围占用水面12.6万亩,拆除餐饮船只21艘,取缔违规餐饮场所79家,东平湖重现昔日芳姿。“目前,东平湖和主要支流大汶河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东平县东平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东平湖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叶桂军告诉记者。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加强黄河沿岸生态建设,提高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在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同时,加快推进全域范围的河湖治理和生态修复,治理范围从大江大河“主动脉”延伸到农村门前河、小汪塘等“毛细血管”,逐渐实现全流域、全覆盖。

  “今年我省启动实施了省级美丽示范河湖建设,各设区市每年完成不少于5条省级美丽示范河湖建设任务。”省水利厅河湖管理处处长尹正平介绍。2017年底,山东全面实行河长制,2018年9月底全面实行湖长制,山东河湖面貌大为改观,生态功能有效恢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69.9%,优于去年同期8.4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给生态保护划定一条清晰的红线——

  生态优先,“不要带污染的GDP”

  如今项目想要落户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首先要跨过环境门槛。从2012年关停全区最大纳税企业华昊焦化开始,峡山先后拒批污染项目100多个,累计关停污染企业290多家,以短期的利税损失换取一片绿水青山。潍坊市生态环境局峡山分局局长王勇介绍,峡山给生态保护划定了一条清晰的红线——“不要冒烟的企业,不要带污染的GDP”。

  门槛提高了,项目的落户热情不降反增。以有机农业为代表的现代高效农业在峡山全面起势,生态红利正在高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2019年,峡山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8.7亿元,增长26.9%。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山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展现出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这种战略定力,源自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把握。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019年,山东出台《关于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用经济和环境“双指标”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质量,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标准、制度、监管体系的引领倒逼作用,力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尤其是对工业企业,山东开展“亩产效益”评价,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将淘汰类项目、落后产能、技术装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生产线等纳入新旧动能转换“替代源”清单,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逐步退出。

  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2019年全省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18.56%,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排放相比2015年分别累计减少11.4%、12.6%、28.2%、23.4%,为全省新动能的崛起腾挪了更多土地、能耗、环境等容量空间。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或许要承受短期的阵痛,但是只要保持定力,换来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共赢。

  潍坊北部沿海常年受海水入侵,土壤含盐量高,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综合利用难度大,多年来一直是一片不毛之地。潍坊借鉴丹麦、挪威海岸带生态修复经验,引进的鲁柽1号耐盐碱乔木型柽柳——盐松,专利成果转化成功,不毛之地披上绿装。

  不仅植绿,还要借绿“生金”。潍坊与海洋科研机构合作,开创“柽柳+肉苁蓉”的林下种植新模式。“今年试种成功,与柽柳共生的管花肉苁蓉亩均产量1200斤,鲜品亩产值1.2万多元,深加工后亩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潍坊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预报室主任韩伟涛介绍。与此同时,依托沿海绿色生态长廊,潍坊积极发展特色滨海旅游,60平方公里集风筝冲浪、游艇观光、海洋文化于一体的4A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南美白对虾陆基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150万方水体,年产对虾3万多吨,实现产值近20亿元,成为渔业发展新亮点;寿光万亩林海生态博览园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实现“海洋生态+蓝色经济”良性发展。

  “十三五”时期,山东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减排增收、变废为宝的企业遍地开花,这些无不说明,通过思路转变、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生态与经济能够平衡,保护和发展能够双赢。近期,山东又出台《山东省贯彻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若干措施》,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进入新发展阶段,山东将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山东“新名片”。

责任编辑:张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