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八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鲁网3月27日讯 漫步费县费城街道老君崖村,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春风和煦。平坦整洁的道路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枝头吐出新绿,簇簇桃花沁人心脾。昔日的省定贫困村如今早已脱贫出列,逆袭为幸福园。为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费县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出发,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高标准编制了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确立了发展新产业、搭建新平台、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居、打造新生态、弘扬新文化、完善新组织、构建新机制的“八新”实施路径。
发展新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创新产业形态,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农业新动能,加快迈向农业现代化。一是重构农业“新业态”。把田园综合体作为产业振兴的主抓手,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交通、物流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规划建设崔家沟、天景湖、核桃山谷、薛庄三星、云瀑洞天五大田园综合体。二是推进农业“新六产”。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深度融合文旅寿养产业,构建全链条产业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到2020年扶持种养加销一体发展龙头企业30家,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发展模式,到2022年打造10个价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争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依托六大美丽乡村片区,到2020年发展乡村旅游连片行政村50个,形成高标准的乡村旅游集群,争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搭建新平台。集中区域布局,集聚资源要素,集合功能活力,建立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平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平台。县级层面,北部以现有设施农业为基础,围绕生产、加工、物流全产业链重构和功能升级,建立蒙山前1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南部山区以许家崖水库、崔家沟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区为核心,建立20万亩田园综合体示范园区,争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乡镇层面,依托各自产业优势,到2020年每乡镇至少发展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1个农产品加工流通园区。到2022年,优质示范基地园区达到35万亩,创建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4个。二是配套建设生产要素支撑平台。建立土地保障平台,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每年土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规模保持在2500亩以上,到2022年流转土地60万亩,流转率达到60%。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用好省级“农科驿站”,成立农业专家智库和农科服务团队,实施农技人员帮扶农业园区“双百双创”工程,建立“创新团队+园区+农户”科技服务模式,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立金融支持平台,设立5000万元财政专项基金,试点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引进普惠金融“泰隆模式”,设立注册资本3亿元的融资担保机构,优先支持“三农”领域融资。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乡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的物流配送网络,到2022年电商服务站点覆盖50%的行政村。
培育新农民。坚持引育并举、聚用结合、量质并行,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村人才队伍。一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百千万”工程和负责人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到2020年扶持壮大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范提升1000家家庭农场、合作社,培育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推动资本下乡、人才返乡、能人回乡、专才兴乡。落实费县人才新政22条,加大农业产业“双招双引”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畅通费县籍在外人才和务工人员返乡通道,对返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资金和场地扶持,依托职业培训机构培养一批农业高技能专才,让各类人才在费县乡村振兴舞台上干事创业、有所作为。
建设新村居。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实行一体规划、立体布局、分类推进,优化生活舒适空间,建设农民幸福家园。一是培育特色小镇。对探沂镇、上冶镇2个全国重点镇,集中打造县域副中心,与县城形成“一体两翼”格局。对其他乡镇,坚持“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格”,分类打造工业主导型、现代农业型、商贸带动型、旅游服务型等特色小城镇。全力推进探沂木业小镇、许家崖低空运动休闲小镇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和中德合作上冶循环产业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并进一步挖掘奇石、温泉等资源优势,启动高铁小镇、胡阳通用航空小镇、朱田温泉养生小镇、费城奇石小镇、大田庄果香慢谷健康养老小镇、薛庄红色生态休闲度假小镇、南张庄天蒙文旅康养小镇、马庄核桃小镇建设,到2020年创建2-3个5A级景区标准精品旅游小镇,吸引高端要素,做强块状经济。二是建设新型社区。坚持向县城周边集中、乡镇驻地集中、原有规模社区集中“三个集中”原则,同步推进新型居住社区、就业安置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区同建”。在已建成26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条件成熟村庄的社区化改造,到2022年农村社区居住人口占全部农村人口的50%以上。三是打造美丽乡村。在六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基础上,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攻坚计划,一年一大片、不搞插花村,三年实现276个长期保留村庄全覆盖,50%以上的村庄达到A级景区标准。
打造新生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统筹农村生态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空间。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七改”、清洁供暖、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等系列工程,2020年所有村实现“五通十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和供暖覆盖率均达到70%。实施全域道路提升三年行动,到2020年投资50亿元建设400公里,实现“户户通”工程全覆盖,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农业节水、种养业循环一体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程,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多级循环体系,到2022年禽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0%、95%以上。三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中长期保护规划,完善“治用保”治污体系,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
弘扬新文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生,提振农民精气神,形成乡村好风尚。一是推广文明实践。整合农村公共服务资源,设立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从党员干部、技术人才、先模人物、草根艺人等群体中招募志愿者,采取“讲评帮乐庆”等方式,传播践行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技术、新风尚。二是创建文明村镇。将移风易俗、信访维稳、违建治理等群众性工作纳入文明村镇评审体系,实行底线工作“一票否决”,对文明村居干部增发基础工资和业绩考核奖励,为60岁以上村民发放精神文明奖金。到2020年,80%以上的村居创建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居。三是深化移风易俗。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大兴厚养薄葬新风,目前全县丧事简办率达98%以上。县财政每年注资2000万元设立家庭养老孝心基金,对老年人在子女赡养费不低于100元/月的前提下,根据年龄分档补贴20-50元,整体解决7.1万名70岁以上老年人基本生活问题。深化殡葬改革服务,出台惠民殡葬六项补助政策,以乡镇为单位建设公益性公墓,今年以后逝者全部进入公墓安葬。四是传承优秀文化。推进乡村标识、乡村记忆、乡村文化产业精品等系列工程,投资60亿元建设鄪国古城,推动大青山革命遗址群申报国保工作,打造一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
完善新组织。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探索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一是建强基层组织。推行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有丰富实用的服务载体、有持续稳定的经济保障、有系统规范的帮扶机制、有科学实际的发展路子“八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评星定级、分类施治,推动一类班子常青创业、二类班子达标升级、三类班子动态整治。建立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引导成立红白理事会、扶贫理事会、村级建房理事会等系列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组织,推动乡村能人参与乡村治理,使群众由社会治理对象变为“主人翁”。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在县经济开发区开展村级干部公职化管理试点,村干部在社区集中办公,实行坐班制,承担社区党委安排任务和任职村管理两项职责,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兑现工资待遇,由兼职变专职,由固定工资变绩效薪酬,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县推开。建立村干部补贴报酬稳定增长机制,落实业绩奖励报酬、养老保险和退休主职干部生活补贴。每年开展“十佳党组织书记”和“百名优秀农村基层干部”评选表彰,营造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完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党建指导员等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实施“123固基工程”,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三是促进作用发挥。推行“三诺两考一平台”履职纪实管理,实行全员亮诺践诺兑诺、全员履职纪实、全员量化考核,建立过程留痕、管理有形、动态纪实、跟踪评价党员管理机制。设立5000万元村级班子运转保障专项经费,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清零攻坚行动”,18年底所有“空壳村”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2019年底全部村达到5万元以上,确保村级组织“有钱办事”、正常运行。
构建新机制。县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保障,县域“一盘棋”,规划“一张图”,以乡村振兴助力县域振兴。一是产业一体化布局。抓牢产业振兴这个基础,打破镇域、乡域、村域界限,规划建设2个县级农业产业园、5个田园综合体、若干镇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园区,集中打造土地、科技、金融、电商、物流等生产要素支撑平台,建立“2+5+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支撑体系。突出农林文旅商五大主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农业“新六产”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二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精品县城、特色小镇、新型社区、美丽乡村“四位一体”工作思路,对县城、乡镇和村居统筹规划、统筹推进,集中打造精品县城,2个全国重点镇打造县域次中心,9个一般镇打造特色小镇,部分撤并村打造农村新型社区,部分长期保留村打造美丽乡村,构建起“1+2+9+X+X”的城乡一体规划体系。三是民生一体化共建。按照“人民立场、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党政同责”总体原则,确立“十有”民生目标。全面梳理汇总民生瓶颈短板,针对民生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一软一硬”两个方面,从18年起投入30亿元启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镇村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等十大民生三年计划,聚焦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社会治安等十大领域打造“放心费县”,到2020年让全县人民享受到全市一流、全省中上游的小康水平。四是要素一体化保障。抓住“钱、地、人”三个核心要素,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有效破除城乡制度化藩篱,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强化制度性供给。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将财政体制由乡镇自求平衡改革为县域统筹,通过政府融资担保、土地增值收益、普惠金融等政策,引导农村金融回归本源。率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政经分离”,探索农村土地、宅基地“三权分置”,盘活资产资源,让农民从小农经济中解放出来。实施乡村本土人才“素质提升”、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惠农”、高层次人才“引育并举”、乡村人才“暖心服务”四项工程,使智力通道通达乡村。五是组织一体化推进。遵循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原则,在全市第一个启动并编制形成“1+5”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坚持县乡村干部“三级同抓”,上下联动,统抓统管,形成工作闭环,凝聚工作合力,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实行清单化、项目化推进,明确季度任务、月份目标、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和建设单位,确保工作任务指向清晰、高效推进。
- 临沂联通荣获“数字兴村 齐鲁先行”第二届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创新大赛二等奖2024-02-28
- 兴业银行济南分行:发力生猪养殖,助力乡村振兴2024-02-20
- 快手村碗走进山东乐陵 近8000万人次观看直播 彰显非遗技艺魅力2024-01-31
- 抱团进片区,带来村庄蝶变 沂水县加快乡村振兴片区建设2024-01-11
- 莒南县朱芦镇“百千工程”增添文化味,扮靓美丽乡村2023-12-25
- 省级样板村!临沂这两地入选2023-12-22
- 驻村第一书记:用好金融力量,赋能乡村振兴2023-12-19
- 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实施“百千工程”激发美丽乡村新动能2023-12-19
- 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百千工程”助力美好家园建设2023-12-19
- 莒南县朱芦镇实施“百千工程” 建设美丽新农村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