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古都侧记:繁荣文化需先固本逐源

2014-09-15 22:0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齐国

  鲁网9月15日讯(记者 刘梅婷)“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虽然“齐鲁大地”被人们叫了上千年,但对于老祖宗的“根”,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孙辈,可能也不甚了解。

  在淄博临淄区,这座生存了600余年的齐国旧都可称得上是“东方盛城”。文化昌盛,学术自由,譬如孔子、孟子、荀子、屈原等诸多思想家、文学家曾多次来到这里教学,文化底蕴丰富雄厚。

  在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300余件(套)文物精品悉数陈列,镇馆之宝酒器“牺尊”更是头顶绿松石、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令人惊叹连连;在足球博物馆中,虽说东汉班固的《汉书》载有兵家技巧“蹴鞠二十五篇”已失传,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里的一切去了解曾在军队和贵族中风靡的蹴鞠;而在东周殉马馆,这个齐国第25代国君齐景公之墓地,600多匹殉马的尸骨亮相,毛骨悚然之余更多的是对旧城富饶的赞叹,还有栩栩如生的临淄石刻馆、巧夺天工的齐故城排水道口……没错,正因这一切都真实存在于历史的轨迹中,因此才那么令人心驰神往。

  我时常在这片齐鲁大地上想象当年身处之地的景象:或许在我所站的地方,发生或军戈铁马、兵戎相见的场面;或许在某个将军府邸,母亲正温柔的抱着咿咿学语的婴儿等待夫君从前线凯旋归来;或许在“稷下学宫”,正开启各流派争芳斗艳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景象。这些画面就像电影胶片一般,不断涌现在脑海,如果没有博物馆、旧城遗址令那么多的历史现象重现,至今我可能还生活在依靠书本拼凑还原的混沌中罢。

  如今,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作用的场馆正不断被各地政府支持建设着,但也有部分人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幌子,只为赚钱忙。我想,繁荣文化,需先固本逐源,发展文化的的目的是能让每个老百姓去认同去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让大家愿意学习这片土地过去曾发生的一切,愿意去博物馆、文化博物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物件。

责任编辑: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