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沂蒙精神之根本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的根本是战争年代凝结的军民鱼水情意。“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构成了沂蒙精神统一整体,它们来源于“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人”的鱼水深情。
沂蒙精神的灵魂:“爱党爱军”直接来源于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谊。“爱党爱军”是指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是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在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历练出“爱党爱军”高贵品质。他们积极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有被日本鬼子悬赏三十块银元买人头的侍振玉;有扮成乞丐进入鬼子炮楼探听情报的孙玉兰;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李凤兰;有为动员参军毅然作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如此等等,都是充分的例证。
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开拓奋进”是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谊的真实写照。“开拓奋进”是指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和创新精神。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沂蒙人的这一特点,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31000多人的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创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沂蒙红嫂敢于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大胆开拓,32位妇女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门板跳进水中,用瘦弱之躯架起一座坚固的火线桥,一个团的部队从这座人桥顺利通过汶河,夺取孟良崮战斗的胜利,扭转了战局,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惊天伟业。
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艰苦创业”来源于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谊。“艰苦创业”是指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沂蒙山区在历史上曾有“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之称。革命战争年代为支援前线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加之艰苦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极端薄弱,社会发展遇到了特殊困难。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磨砺了沂蒙人民,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小米供养部队的将士们,用小车支援战争前线并把革命推过长江,用小车推出了胜利。20世纪六十年代,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20世纪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
沂蒙精神的价值取向:“无私奉献”源于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谊。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一口饭,作军粮;一块布,作军装;一个儿子,送战场……”,当时的兵源人次与当地人口之比为8:1,就是说一个老百姓要养活8名士兵。不怕艰难困苦,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英雄事迹,充分反映了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在战争年代,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赢得了无数老百姓的拥戴,沂蒙人民支持革命、支援前线的精神鼓舞了革命将士的士气,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军民鱼水情谊传遍中华大地的同时,培养了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