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海阳新老城区全面采用核能供热,开启核能综合利用新纪元

2021-11-14 07:16:00 来源:大众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忽而入冬,寒意渐浓。走进烟台海阳金阳海岸小区居民成京增的家中,推门之际,一股暖流拂面而来,室内春意融融,舒适宜人。仅一门之隔,便是季节变换,感受截然不同。“今年我们也体验了核能供热,刚供暖温度就达到了23℃,很舒适。”成京增欣慰地说。

  和传统的燃煤集中供暖相比,核能供热几乎不需要居民做任何事情,源源不断的温暖就能送到各家各户的每一个房间。不知不觉间,海阳的供热历史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当核能供热的暖流进入城市的千家万户,一个新能源大放异彩的时代悄然来临,“双碳”经济大潮也带着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了海阳的每一个角落。

  先行先试,清洁取暖的“海阳方案”

  2021年11月9日0点,海阳提前进入供暖季,新老城区居民用上了核能供热,供热面积450万㎡,海阳一举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告别了延续多年的燃煤取暖历史。

  燃煤取暖是北方城市最主要的取暖方式之一,大量的煤炭燃烧在为居民带来温暖的同时,大气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北方清洁取暖”是时代命题,也是海阳绿色发展的求索之问。

  2019年,海阳核电站1、2号机组投入商运,产出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有了“清洁电”能否产出“清洁热”?核能供热的伟大构想随之产生。对此,海阳敏锐把握这一有利契机,在核能综合利用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经过前期科学论证,于2019年5月24日与山东核电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共同启动推进核能供热项目,开创了国内核能商业供热之先河。

  核能供热作为全国首创项目,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技术攻关的每一步都是在创造历史、积累经验、打造样板。对此,山东核电凝聚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清华大学、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等“大咖级”专家队伍,对海阳核电一期工程远距离大规模核能对外供热工程可研报告进行评审,经过紧张的质询、讨论,技术方案获得专家一致认可。

  “核能供热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头牵着百姓温暖过冬,一头连着蓝天白云。”海阳市委书记刘宏涛介绍道,在山东核电核能供热方案评审通过后,海阳就成立了专业技术小组,多次与山东核电进行技术参数对接,加快推进核能供热进程。

  2019年7月10日,海阳核能供热一期70万㎡项目正式开工,工程内容包括核能供热换热首站建设和15公里主管网铺设,当年9月30日全部完工,随着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核能供热的构想终于一步步变成现实。2019—2020供暖季,海阳市临港、度假区和核电产业园70万㎡共7757户用户使用上了核能供热,整个供暖季运行平稳顺畅,状况良好,用户室温适宜,受到广大用户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核能供热是从核电机组二回路抽取蒸汽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进行多道隔离、多级换热,最终经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传递至用户,此过程仅有热量的传递,没有水等其他介质交换,保证用户取暖清洁、安全。”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说。

  经过一个供暖季的实践检验,山东省能源局对海阳核能供暖给予了“清洁、安全、稳定、高效”的结论,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并授予“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海阳市也被授予“山东省核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市”。

  全面发力,“零碳”供暖创全国第一

  为了扩增供热面积,打造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让更多的海阳市民享受到清洁能源供热,2020年,海阳将核能供热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绿色工程列入全市“双重点”项目,多部门联动配合,专项调度推进,企业全面发力,提高核能供热能力。

  在核能供热一期70万㎡供热面积的基础上,山东核电又开启了推进大规模长距离供热的研究工作,对1、2号机组高压缸排汽管道进行改造,具备了450万㎡规模化供热能力。

  “二期450万㎡核能供热项目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保障北方清洁供热、促进碳中和目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吴放表示。为实现核能供热“全覆盖”,2020年11月25日,海阳正式开工建设核能供热二期工程,投资10亿元修建、改造市内配套管网46公里,建设核能供热主管网、中继泵站、换热站等配套设施,与市内龙凤热力、宏峰热力两家热力公司联网互通,为城区全域核能供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11月9日,随着指针缓缓指向0点,海阳城区全域核能供热模式正式启动,当核能综合利用带来的暖流输送到城市的家家户户,海阳也正式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彻底告别了燃煤取暖的历史,迈向了“无煤时代”。

  眼下,海阳核电站1号机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电联产机组,取代了海阳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热季减少耗电900万度,可节约燃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二氧化硫1188吨、氮氧化物1123吨、热量130万吉焦,相当于种植阔叶林1000公顷,将大力改善海阳市供暖季大气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让居民在蓝天白云的陪伴下温暖过冬。

  在煤炭价格上涨、部分地区供暖费上调的背景下,海阳的供暖费不升反降,每建筑平方米较往年还下调了一块钱,从原有的22元/㎡降到21元/㎡,让居民的日子更温暖、心里更热乎。“海阳城区核能供热不再需要大规模使用传统煤炭,煤炭价格上涨与海阳供暖费用调整关系不大,下调取暖费也是让利于民,努力实现‘核能供暖更暖人心’的惠民目的。”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海彬说。

  与此同时,山东核电公司通过实施核能供热项目,机组热效率明显提高,较燃煤供热经济性更好,坚持“居民用暖价格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增长、热力公司利益不受损、核电企业经营做贡献、生态环保效益大提升”的原则推进核能供热项目建设,让群众用上更干净、更省钱、更舒适的核能供热。

  不仅如此,在保障海阳整个城区“零碳”供暖的同时,两台核电机组每天还能够发5800万度电,可以满足青烟威地区全部居民的生活用电需求,有效保障区域电力供应。未来,海阳核电站将拥有2亿㎡的供热能力,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清洁能源保障,惠及周边地区更多居民。

  乘势而上,“双碳”经济正大潮拍岸

  海阳核能供热迈出了我国核能综合利用的第一步,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当又一个采暖季到来,在温暖的房间里追忆居民取暖方式之变,就如同翻开了一部藏在“能源”里的经济发展史,见证了海阳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从2018年12月海阳核能供热项目正式立项,到2019年11月海阳70万㎡的小区实现核能供热,再到2021年11月完成核能供热“全覆盖”,短短三年时间,海阳核能供热项目完成了从概念到设计规划、落地实施、完善改进,更描绘出了冲刺更高质量更广范围供热的宏伟蓝图,海阳随之跨入核能综合利用新纪元。

  2020年11月15日,世界首个水热同传实践工程在海阳核电站顺利完工投用,打破了供水、供热需要三根管道的传统模式,大幅度降低了供水、供热的工程投资及运营成本,重新定义了能源供给模式。

  从“中国首个”,到“世界首个”,海阳在核能综合利用的探索上永不止步。围绕核电项目建设,海阳确定了培育壮大核电建设、运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隆起核电领域全产业发展聚集高地的工作思路,将核电装备制造和核能综合利用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借助核电“聚变裂变”的业态优势,发展核能供热、海水淡化、制氢、储能等产业项目,开启了从首创国内核能商业供热模式到核能综合利用的崭新征程。“海阳兼具新能源综合利用的产业优势、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我们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业态,重塑海阳经济新格局,为全省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海阳力量。”刘宏涛说。

  为快速推进,海阳出台《海阳市清洁能源示范市建设实施意见》,划分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各责任单位工作职责,按照“一馆一所四区”功能区划,聚力将丁字湾双碳智谷打造成胶东经济圈融合发展先行区、国家首个零碳产业示范区和中日韩新能源合作先导区。

  下一步,海阳将深化与国电投、中核、华能等央企国企合作,推动核、风、光、氢、储等“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广核能供热、海上风电、氢能储能、海水淡化、生物质发电、渔光互补等清洁能源项目,导入绿色低碳的高端装备、新材料、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全面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同时,与国内、省内“双碳”前沿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力争在区域能源综合运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将海阳打造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双碳”经济示范城市。

责任编辑: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