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30日讯(记者 闫云倩 见习记者 李倩)初秋时节,正宜出行。8月27、29两日,鲁网聊城小记者团率领鲁网聊城小记者赴古运河上的明珠——临清研学,东昌府区红领巾小记者随同活动。此次研学,近200名小记者走在运河畔,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
活动当天,小记者们一大早就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集合地点,备好行囊,记上爸爸妈妈的嘱咐,登上“大鼻子”校车,开启了一天的研学旅行。
为了让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不那么枯燥,小记者们在行车途中大放异彩,展示着各样才能。唱歌、吟诗、猜谜,有的还比赛成语接龙,输的要表演个小节目,赢的则有小礼物颁发。车厢里载满稚嫩的童声,一路欢歌笑语好不热闹。
城市之美,食为先。到达临清,小记者首先享受了一顿丰盛的临清特色早餐。曾登央视“行走的餐桌”的糖盖、麻糖、豆沫等临清名吃呈现在小记者面前,大部分小记者都是第一次见这些美食,不禁对他们的味道产生了好奇。等早饭齐上桌,辅导员老师一下令,小记者大快朵颐,时不时还对食物味道做出点评,“豆沫有些辣”“豆浆有点儿纯”“糖盖虽然长得不好看吃起来却美味”……小记者们亲身体验特色美食的味道,个中滋味是书里讲多少遍都体会不到的。
随后,小记者参观了鳌头矶、临清大众公园、临清老胡同等运河古迹,探索运河文化,领略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游临清老胡同环节,临清民俗专家刘英顺老师为小记者作导游讲解,他将临清老胡同历史和运河文化娓娓道来。刘英顺老师是运河文化的守望者,十几年来他义务组织胡同游近60次,累计行走数百公里。十余年间,他曾为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讲解胡同文化,去到各个高校分享历史知识,也曾登上山东、天津等地方台以及央视的大屏幕。每一次他都毫无保留的讲述运河历史,传播临清文化,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文化传播者”。小记者跟随刘英顺老师的脚步,一边听着每条胡同、每座老房背后的故事,一边穿梭于胡同之中,感受着运河岸边临清的变迁、兴衰以及住在胡同里人的喜怒哀乐。
刘英顺老师还带领下小记者去了百年老店,福兴号竹器铺——竹器田家。踏进竹器铺,面对各式各样的竹器,小记者纷纷发出赞叹。面对摊煎饼的器具时,小记者们直呼是“竹蜻蜓”,有趣至极。众多竹器中,最受小记者们欢迎的是竹水车,他们对制作者竖起大拇指以示赞赏。
小记者在浏览渔山泉矿泉水的介绍
由于上午的研学是徒步进行,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水。在活动之前,东阿县荣升饮品助力小记者研学,友情提供的“渔山泉”矿泉水已经准备到位。正所谓“聊城一方水,东阿渔山泉”,这一优质矿泉水既缓解了小记者们旅行途中的饥渴,又为他们送去了一份健康。
一上午的研学旅行后,小记者们已对午餐表示期待。而午餐小记者们吃到了舌尖上的“非遗”—“临清什香面”。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临清时,一番游览后感染了风寒,茶饭不思。地方官命大厨用手擀面,配上十多种时令蔬菜和本地酱菜做成菜码,乾隆皇帝见到后食欲大开,龙颜大悦之际赐名,才有的这“什香面”。如今小记者们品到什香面,也是赞不绝口,直呼过瘾,连面汤都喝得津津有味。
下午,小记者参观了临清市博物馆。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记者通过讲解员讲解、实物、照片、图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了解了临清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张彦青艺术馆等名人馆,小记者了解了张自忠、季羡林、张彦青等人的生平事迹,被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赤诚情怀所感染,对英雄前辈表示由衷的敬佩,并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报效祖国。
返程途中,车厢里依旧是欢声笑语不断的才艺展示,奔走一天的小记者们大都感觉不到疲惫,而是比去时更珍惜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和身边新认识的朋友交谈告别。有人约定下一次还要坐在一起;有人交换家长的联系方式,要做一起学习进步的好友。一次短途研学之行,小记者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世间难得的珍贵友谊。不少小记者通过一天的研学,已经和带队老师成为好朋友,下车后多次挥手再见后才和家长离去。
研学旅行在小记者的依依不舍中结束。小记者姜程洋告诉记者:“这次旅行,很累又很开心。第一次旅行没有爸爸妈妈陪伴,我自己背包,照顾自己,觉得自己成长了,坚强了;而且我结交了很多朋友,和他们在一起很开心,还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度过了充实的一天。”
责编 李云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