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独家 | 直击 | 帮办 | 访谈 | 区域 | 社会 | 文化 | 旅游 | 投资 | 视频
鲁网 > 全景山东 > 2019专题 > 荣成市院夼村“拥军船”先进事迹 > 媒体报道 > 正文

“拥军船”,60载乘风破浪不停航

2019-08-06 13:49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嘟、嘟、嘟……”7月22日一早,随着一声声汽笛鸣响,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码头”上,由村民自发建造的第五代“拥军船”在一片欢呼声中下水试航,向6.8海里外的苏山岛驶去。

  “嘟、嘟、嘟……”7月22日一早,随着一声声汽笛鸣响,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码头”上,由村民自发建造的第五代“拥军船”在一片欢呼声中下水试航,向6.8海里外的苏山岛驶去。

  船上,一名上尉军官已是泪流满面。他叫刘洪乾,是驻苏山岛某海防连原连长,今年初确定转业。从新兵成长到连长,刘洪乾几乎没离开过苏山岛。小岛、“拥军船”,是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伴着迎面吹来的海风,刘洪乾打开了话匣子:“‘拥军船’的故事要从60年前说起。”

  1960年3月,院夼村渔民王道伦和王义宽出海返航途中遭遇大雾和强海流,在苏山岛附近海域迷航。没有灯塔、没有避险之处,渔船一直在海浪中打转。就在二人体力快要耗尽时,岛上巡逻的战士听见他们的呼救声。十几名守岛官兵迅速站在岛崖边,使劲敲着锣鼓为他们指引航向,渔船最终成功脱险。

  获救后的王义宽发起高烧,战士们给他喂药、喂饭。渔家汉子不善言辞,临走前,二人向官兵深深鞠了一躬。之后,苏山岛官兵又相继救起7名遇险的院夼村渔民。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渔民,对恩情看得比什么都重,院夼人至此认下一个理:苏山岛上的解放军就是他们的恩人!

  1960年9月5日,院夼村组织乡亲们登岛感谢,可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这是个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线的“四无”小岛,各种物资补给靠部队定期运送,如赶上恶劣海况,物资就送不上岛。看到“恩人们”艰苦的守岛条件,大家既心酸又心疼。

  “俺们渔民最拿手的就是开船!”院夼人当即决定,义务承担起接送官兵亲属和运输物资上岛的重任。随即,村里选出最好的一条舢板船,每天往返苏山岛,王道伦自告奋勇担任第一任船长,院夼村第一代“拥军船”正式扬帆起航。

  到了20世纪70年代,舢板船换成桷篷船,王义宽接班成了第二任船长。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三任船长王喜安接过船舵,开起了机动舢板船。进入新世纪,第四任船长王喜联和第五任船长钱均堂驾起了机动大马力木船。现在,新的钢制第五代“拥军船”正式下水。风雨兼程60年,“拥军船”已累计航行20多万海里。

  第五代“拥军船”性能稳定,平稳舒适。看着新“伙计”的优异表现,船长钱均堂黝黑的脸庞上全是笑容:“新船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运输能力由第四代的8吨提高到55吨,能抗8级风浪,上岛单程能节省20分钟,基本上可实现全天候航行。”

  钱均堂告诉记者,院夼村很多人家靠渔业捕捞、海产养殖等发家致富,村里还成立了实业公司。有外来务工人员随口说了一句:海上作业这么忙,况且岛上官兵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拥军船”还开吗?没承想这句话让院夼人十分生气:“富了海边人,不能忘了守岛人!”不光“拥军船”照开,村里还建起了“军人之家”招待所,为上下岛官兵和家属提供免费食、宿、行、医疗等服务。

  “若没有‘拥军船’,没有钱叔,我可就成‘独眼龙’了!”一同乘船的四级军士长邵向伟接过话茬,他是连队在岛上驻守时间最长的兵。一次,邵向伟在岛上使用割草机,被崩起的石子击中右眼,鲜血直流。钱均堂接到连队电话后立刻驾船出海。时值傍晚,大大小小的渔船都已在码头停靠,夕阳下,只有一条船以最大马力向西南方向开去……

  “我的眼白部分缝了6针,医生说幸好及时就医,否则会有失明的可能。”邵向伟下意识地摸了摸右眼说。钱均堂告诉记者:“俺们一代代船长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只要岛上官兵有需要,保证随叫随到。”自从有了手机,他坚持24小时开机,为了“随叫随到”,几乎不出远门。

  经过47分钟的航行,苏山岛出现在记者视线。码头上,官兵整齐列队,敲锣打鼓,迎接新船到来。离得老远,钱均堂就兴奋地拉响汽笛,向官兵致意。刘洪乾也早早站上了船头,对着自己的兵使劲挥舞双手。海上、岛上,船上、船下,一片欢腾。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感叹:“拥军船”更像是一艘“连心船”,一头连着国门军心,一头连着家门民心,60载乘风破浪,谱写着动人的鱼水乐章。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