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观|网约收废品,垃圾能“变钱” 山东“无废城市”这样建!

2021-08-30 09:2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海岱观|网约收废品,垃圾能“变钱” 山东“无废城市”这样建!

  鲁网8月30日讯(记者 范金鑫)日前,《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实施,其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山东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其为引领防范环境风险。这预示着在“无废城市”建设上,山东再次按下了“加速键”。

  新发展理念下,“无废城市”该怎么建?

  我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排放大省。强化源头管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

  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上,《规划》提出,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防范环境风险,建立完善省级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政策、标准、规范、技术体系,坚持绿色消费引领源头减量,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固体废物填埋量。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早在2019年4月,威海市就成功入选全国“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在今年2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侯翠荣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威海市完成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任务。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无废城市”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随着山东“无废城市”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其由点及面的覆盖效应正逐渐呈现。

  2019年9月,《威海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三年来,威海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答好了国家方案提出的4项“必答题”,还大胆探索,布局谋划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旅游绿色发展2道“加试题”,“无废景区”“无废航区”等工作亮点纷呈。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越发受到重视。今年6月份发布的2021年全省湾长制工作要点提到在渤海区域开展“无废城市”试点,尤为引入瞩目。这凸显了精准防治海洋污染山东势在必行。以绿色可持续为基础,在探索海洋强省建设上,山东有信心也有决心。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承载着山东人民的期望。6月26日,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的意见》,对起步区建设发展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其中就提出全力建设“无废城市”示范区。蓝图为先,绿色为源,其未来成就引人无限遐想。

  变废为宝!垃圾处理有“钱景”

  “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无废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是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

  这其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就是“无废城市”的探索路径之一。《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倡导减量包装、可降解包装,推进设区市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

  去年5月份,山东出台方案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提出有序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分期禁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加强快递塑料包装管控等举措。上个月,山东11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明确了全省垃圾分类工作的目标:到2025年底,各设区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在提升分类处理能力上,统筹规划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基地。

  在解决塑料污染防治和垃圾分类上我省正稳步推进。那么在未来,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转换成可利用的新资源,让“吃”进垃圾“吐”出钱变成现实?

  垃圾焚烧发电是当今处置生活垃圾最常见的方式。早在2017年山东就要求,全省新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要一律选择焚烧(发电)处理技术。到2020年底,山东省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要达到60%以上,其中,中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力争达到70%以上。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垃圾焚烧发电相关企业共2145家,其中山东省187家排名第二。

  在住建领域,山东禁止将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混入建筑垃圾。加大再生建材产品推广力度,在政府投资的市政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建设、房屋建筑中,优先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再生建材产品,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此外,我省利用“互联网+废品回收”理念的新兴企业也不断涌现。《规划》同时提出,推行废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逆向回收”模式,搭建“互联网+回收”应用平台,鼓励企业创新综合利用技术,不断提升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

  记者网上搜索发现,近年来,包括山东智慧收再生物资回收有限公司、迈森特(山东)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中小微型企业抓住行业“风口”,利用O2O商业模式,将卖废品客户、回收小哥、打包站、纸厂、家政服务等资源整合到线上同一平台,实现需求客户与服务人员直接匹配,让环节更扁平化,服务更高效化。

责任编辑: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