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好网民·在山东|赵玉国:用镜头记录绚丽多彩的时代光芒

2022-06-01 16:49:5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1日讯   春日麦田渐绿,上天入地的先进农机穿梭其中,奏出奋进的乐章;初夏的田园里,一个个村民劳作的身影,宛如一行行优美的诗句;秋天的暖阳下,伴随着累累硕果飘香,笑意写在果农的脸上;冬日的大棚里,菜农采摘新鲜蔬菜,菜篮里盛满丰收的喜悦。这都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茌平区贾寨镇文化站长赵玉国的摄影作品,一帧帧美丽的乡村图景,生动地反映着茌平乡村振兴带来的喜人变化。

  中等个头,稀疏短发,带着眼睛,随身带着相机,说起话来嗓门洪亮,办起事来风风火火。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老赵”,村里不认识他的人见他时会说“照相的又来了”。他从来不在乎别人怎样称呼他,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现场,用镜头记录绚丽多彩的时代光芒。

  从1999年在《聊城日报》发表第一篇新闻稿件至今已有20年,赵玉国在新闻战线上纵情奔跑,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通讯员。尤其是在2011年成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聊城日报时常见到他的名字,他被新闻界称为“上稿专业户”和“新闻战士”。

  “一幅好的、能让观众点赞的摄影作品要提前思考,同时要勤奋,用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汗水才能得到。”谈起摄影,赵玉国说得最多的就是“勤”:眼勤、耳勤、腿勤、手勤、嘴勤、笔勤。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不同寻常的“敬业”

  3月20日早上6:00,赵玉国来到耿三庄的麦田里。“今天春分,新华社约稿拍各地抓农时开展春耕春管的场面,我来拍麦田施肥。”

  上午8:30,正在麦田里忙着操控无人机的赵玉国要赶到下一个“战场”——今天是茌平区核酸的最后一天,他要作为志愿者到耿店村临时核酸采集点维持秩序。工作的同时不忘拿起相机,记录下一线医护人员寒风中坚守岗位的感人瞬间。

  上午10:00,赵玉国接到振兴街道打来电话,当地有农民迎农时种植中药材生地黄的现场,邀请他去拍摄。过了12:00,在车上吃了一桶方便面的赵玉国,赶到温陈街道金满田农业种植合作社,继续赶拍麦追肥大型机械劳作现场。这一波操作下来,他已经驱车赶路100多里地,后背已经被汗水浸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是赵玉国寻常的一天。在了解赵玉国的人看来,他身上早已被贴上了“忙碌”的标签。他几乎每天早早出门,出门必带“三大件”——无人机、电池、照相机,一出去就是一整天,辗转于各个“战场”进行拍摄,外出就餐不方便,他都是家里带一些速食,中途饿了就吃垫么点。

  他一人身兼多职,摄影、选片、修片、制作、发稿,因为想及时地把照片和视频发送出去,一般都会连轴转,深夜到家选片子、剪片子一直剪到凌晨一两点,再睡两三个小时,第二天接着出去拍摄。

  妻子卢海霞告诉记者,她心疼丈夫太累了,担心他外出会有危险,曾经摔过相机,后来理解了丈夫,“他热爱摄影,已经到了一个亢奋的状态,如果让他停下来,他才会觉得疲惫。作为他的妻子,我还是要支持他!”

  “虽然不是专职干宣传工作的,但是他干宣传比镇上任何人都专业。”“老赵拍照片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提起赵玉国,贾寨镇机关干部纷纷伸出大拇指称赞。

  一摞一米高的“剪报”

  赵玉国有做“剪报”的习惯。

  “六天发了三篇中央级媒体头版,我心里高兴!”3月17日,当赵玉国把《经济日报》头版上他的照片剪贴下来的时候,同时展示了前几天刊发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上的茌平区春耕春管图。他把眼镜架在额头上,靠近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每次在报纸上发表稿件后,他都会小心地把稿件剪下来并装订在一起,几十本剪报摞在一起足足有一米高。

  这一摞摞剪报清楚地记载着赵玉国无数个“第一次”——1999年3月17日,赵玉国在《聊城日报》发表其第一篇文字稿件,题目是《贾寨乡及时防治小麦丛矮病》;2011年7月13日,赵玉国拍的新闻照片第一次登上《大众日报》,主题是“茌平农技人员田间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2011年9月25日,赵玉国在拍的新闻照片第一次刊发于《人民日报》,主题是“茌平圆铃大枣喜获丰收”……

  “我的作品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刊发后,我高兴得两天两夜没睡着觉。”赵玉国说,看到自己拍摄的一幅幅作品在中央和省市权威媒体发表,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赵玉国的电脑中,新华社发布的一张题为《大雾弥漫华北黄淮》的新闻照片被放在显眼位置。这张照片摄于2012年1月10日清晨,是赵玉国受聘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后在新华社平台发布的第一张新闻照片。从那时至今,11年半时间里,赵玉国在新华社图片总汇发表通稿368张(组)。其中,很多照片被《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和中央媒体和网站转载。今年前3月个月,赵玉国发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发稿88篇,再次刷新了自己的“高产”纪录。

  书架上的40多本红皮的荣誉证书,也是赵玉国20年忙碌奔波的见证者。因为成绩突出,赵玉国连续多年被评为新华社山东分社“十佳签约摄影师”、《大众日报》优秀通讯员、《聊城日报》优秀通讯员。

 梦想一直在路上

  赵玉国的手机上有10多个微信交流群,他几乎每天都在群里征集新闻线索,“茌平农业素材拍摄基地”“防疫抗疫宣传群”“文教卫生新闻交流群”“贾寨镇第一书记交流群”等微信群里活跃用户多达上百人。

  “我工作在农村一线,越贴近群众,越能看到乡村振兴的变化,越能发现好的新闻线索。”赵玉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2015年开始,赵玉国每年春节前后都要扎到耿店村大棚里,他拍摄了大量与耿店村蔬菜大棚产业相关的新闻照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耿店村就此闻名全国,各级媒体蜂拥而至。在相关宣传报道中,各媒体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耿店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需要配发很多耿店村的“老照片”,这时赵玉国的照片派上了用场。他为各级媒体和政府部门提供了数百张耿店村的照片,为宣传耿店和聊城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赵玉国告诉记者,“讲好乡村故事,传播基层声音,这就是我的梦想。我会继续做好新闻摄影工作,一如既往地奔跑下去,直到跑不动的那一天……”(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李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