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更多孩子的童年有“法治”相伴,做法治之光,哪怕只是微光,也要发一份热、献一份力!——山东省实验小学 李晓恬
2008年,研究生毕业前夕,李晓恬考入山东省实验小学,成为当时研究生班里唯一一个选择到小学任教的毕业生。她不会忘记,她的一位恩师当时对她说:“好好干!小学教育更需要优秀人才。”2017年,她的这位恩师——山东师范大学魏建教授走上了“齐鲁最美教师”的领奖台。2018年新学年伊始,当李晓恬带着自己参与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走上讲台时,除了感恩,她也想骄傲地对魏老师说一句:“您的教诲我不敢忘,您的期望我没辜负!”
机会源于努力,作为一名小学思政课教师,无论是过去的兼职还是现在的专职,李晓恬始终认真以待,在她看来,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思政课是最不能缺席和失语的。“要在每一个孩子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在接受《山东新闻联播》采访时,她这样表达了一名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初心”,而这同样也是她当初选择从事教育事业的“初心”。
一、坚守讲台,做润育童心的“知心人”
2018年初夏毕业季,李晓恬所带的学生即将毕业离校,开启崭新的中学生活。惜别之际,她的案头高高地堆着两摞新书,那是送给学生们的毕业礼物。这已不是她第一次为学生准备这样的特殊礼物,这一次,她特意熬夜为每个孩子创作了“私人订制”的祝福语——以学生名字作的一句藏头诗,此刻她正一笔一划认真誊写在每本书的扉页,字里行间寄予希望、充满爱意。一个个名字在笔尖流淌,一张张笑脸跃然纸上。回想六年来的朝夕相处,从稚子顽童到翩翩少年,她见证了每一个孩子的点滴成长。就说刚刚写下的这个名字——川川,一个聪明却顽皮的男生,因为家长疏于管教加之方法不当,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学习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她一边和家长促膝交流,谈保障孩子的生活与安全,也谈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一边在生活、学习上,与川川并肩作战。他经常不完成作业,她就专门设计了特色作业,和他约好接龙完成、一人一天;他有私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她从不贴标签,批评教育之后,带他上法治课,快毕业时,他不仅改掉了坏毛病,还变成了法治课上回答问题最积极的一个。想到这里,她顿觉获得感满满。
学生们高高举起礼物与祝福定格幸福瞬间,记忆的大门也再次悄然开启。时间回溯到10年前,2008年初秋开学季,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李晓恬,通过公开招考的层层选拔,从几百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走进了山东省实验小学的校园,成为了学校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语文教师。是不是大材小用?会不会水土不服?能不能甘于坚守?在周围人充满期许、又掺杂着几丝疑虑的目光中,她走上了讲台,从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到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初心始终未变,一“站”十二春秋。与今时今日不同,十几年前,鲜有研究生走进小学课堂,是不够优秀吗?学习上不甘落后,大学期间连年获得奖学金;思想上积极进步,从每年的优秀团员到加入党组织,在学校已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没有选择吗?家乡的重点中学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在选调生考试中也已过关斩将。
“因为理想。”她如是说,“影响或改变一个人是件很难的事,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却可能长及一生,想想这不是一项很有意义又富有挑战的事业吗?而一个成年人的习惯、观念,很多时候都源于童年时期埋下的种子,所以,我觉得小学老师恰恰是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在她看来,小学老师并不等于“小”老师,小学老师更应当立大志向、有大胸怀、做“大”教育。什么样的“大”教育?就是要帮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为“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是的,她站上讲台就是要努力成为学生们的知心人,和他们心手相连共成长,为此,她愿一“站”到底。
二、普法讲法,做合格公民的“引路人”
李晓恬的丈夫刘岩是一名刑警。多年来,他们互相支持、共同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恩爱伴侣,她以学校为家,加班工作的夜晚,他在家中给孩子读书、陪孩子游戏;他以破案为任,抓捕追逃的日夜,她在家中照顾幼子、孝敬老人……彼此理解、互为支撑,同甘共苦、让家庭成为温馨的港湾,共同学习、让文明和谐的种子在家庭的沃土中生根、茁壮,2018年3月省直机关妇工委、工会女工委授予他们“省直机关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多年的小学思政工作经验,加上家有刑警的警嫂身份,让她在教育教学中更早更深刻地意识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刻苦学习,她开课程讲“法”、用专栏写“法”、以生活普“法”,被评为历下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个人、历下区优秀教师,获教育厅嘉奖,两次被济南市公安局评为“优秀警属”,并被历下区推荐参加济南市“百场法治讲座”主讲专家遴选。他们夫妻档成为了普法讲法公益宣讲团的重要成员,带动着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团队和公安系统普法团队强强联合,共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开展。
(一)作为学校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开设了“法治在线”校本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她注意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多,学生们开始关注身边和社会的法律事件,他们充满好奇却又一知半解,很难在生活中得到专业而适合的解答。从学生实际出发,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学生规则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目标,开发了“法治在线”课程,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结合“国家宪法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在公安、媒体等合力支持下,“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尊法学法守法,体验法律在我身边、法律护我成长;在学校大力支持下,由她负责的“法育未来”校园法治主题广场,以剪纸漫画的形式展示重要法律法规,被评为“山东省法治教育宣传基地”,她和同事还培养了一批批“小小法治宣传员”,由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进行讲解,形式活泼、效果明显。该课程作为山东省实验小学五大德育实践课程之一,成为学校课程的一个特色品牌。带着丰富的课程实践,她参与研究的项目《润养体验式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获2018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撰写的论文《生命教育下学校“润养体验式”德育课程的实施》发表在《现代教育》期刊上。2019年,她又创新性地尝试法治教育与财商教育的深质融合,参与了《财商教育融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施》,并作为项目代表进行陈述答辩,该项目最终被遴选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二)成为期刊签约作者,在教育部主管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开设普法专栏。既然是“大教育”,就不能局限于一班一校的“小圈子”,青少年法治教育任重道远,怎样做才能在更多孩子心中深植规则意识、法治观念?除了参与教材编写,她又瞄准了自己为学生订阅的法治教育期刊。她用自己写的几篇文章向编辑毛遂自荐,很快得到了期刊编辑部的回复与认可,《青少年法治教育》期刊上从此就多了一个“民警办案记”专栏。她以连载的形式,把丈夫和同事接处警中遇到的真实案例用一个个小故事展现出来,并链接相关法律,通过“案例说法”达到普法教育的目的,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至今已连载近40期,共计60000余字,文章同时在“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上定期更新。成千上万的师生借由期刊、网站进行阅读、浏览。
受到疫情期间“空中课堂”的启发,在学校支持下,她的“恬恬说法”公益普法栏目,正式上线学校微信公众号,联合济南生活频道《法治生活》栏目和市公安局历下分局,为师生、家长带来更专业的法律知识,公益普法之路由此越走越宽。
她的文章《“读、学、用”一体:我的法治教学专业成长路》一文作为经验典型发表在《山东教育报》上,在文中她这样总结:“‘读’,在专业书籍中吸收营养;‘学’,到社会生活中汲取经验;‘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完善。‘读、学、用’一体,密切联系,互为促进,伴我在法治教学专业成长的路上不断前行,也助我在法治教育的梦田中快乐耕耘。”她不断精进,只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思政课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和守护者。
(三)身为学校“书香教师”,用经典阅读渗透规则意识。“她是我绘本阅读的点灯人!”不久前,同事用这样的语言,在朋友圈为正在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智慧家长”评选的李晓恬加油助威。的确,在家人、同事、学生、亲友眼中,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书人,自己家、婆婆家、办公室,到处都有她的藏书架,为自己和家人精心准备,也向同事和学生无私开放。她自己爱读书,从专业书籍到文学、科技,涉猎广泛,撰写的书评多次在《山东教育报》《济南日报》等发表;她坚持和孩子亲子阅读,几年如一日,营造书香家庭的浓厚氛围;她喜欢与人分享读书的乐趣,作为学校“书香教师”与全校教师分享班级阅读经验,作为亲子阅读专家在学校家长会作阅读主题报告。一路走来,她更坚信:书香为伴,幸福自来。于是,她把“阅读”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健全人格,在阅读中提升道德素养,在阅读中渗透规则意识,用阅读助思政课一臂之力,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开学第一天,她带头倡导建立班级的“宝贝书吧”。按每人一本书的标准自费给孩子们购置了经典的科普、故事绘本,孩子们也带来了自己喜欢的书籍,一层小书架很快被填得满满当当。在这些书籍的吸引下,很多孩子早晨一进教室,先去书架寻找自己喜欢的绘本,教室中少了一些吵闹,多了几分看书的安静,当然还有孩子们讨论绘本的兴致勃勃。新生入学,总有孩子不能适应全新的小学生活,班里的琳琳一下课就哭着找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她拿起办公室书架上的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读给琳琳听,平复了孩子的心情。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也渐渐帮孩子们建立起各种规则意识。
她和学生还因阅读有了一个关于读书日的“小秘密”。那是一年级下学期,她精心设计了读书记录表,鼓励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可是,每周交上来的记录表中,总有一张“与众不同”——那张表上的记录内容总是教材中的课文题目。是自己没说清楚?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要多一份耐心,有时甚至要多几次重复,于是,她又连续几天强调了什么是“课外阅读”。然而,一周之后,那张“与众不同”的表格依旧“特立独行”。她忍住怒火叫来了那张表的小主人——一个胖乎乎的小男生,“课外阅读为什么都填的课本上的内容?”“老师,我家里没有课外书。我爸爸说学好课本上的就行,其他的书都没有用。”她一时语塞。班上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父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难免有家长财力或精力有限,抑或对课外书存有偏见,怎么办?不久后的读书日,她不仅为学生送上了好听的绘本故事,还自掏腰包为每个学生购买了一本经典读物作为读书日礼物。此后,每年读书日她的礼物都会如期而至,这个“小秘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未缺席。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养成,所带班级被评为历下区书香特色班级,《生活日报?历下教育》以《让“最初的礼物”变成“最美的收获”》为题刊登了她与学生们的读书故事,学生的普法童话故事还登上了《青少年法治教育》期刊。“老师,还记得您给我们读过的绘本《花婆婆》吗?您就像那位到处播撒美好的‘花婆婆’,把阅读的种子撒进我们的心田。”一个毕业的学生这样说道。
有的家长知道了她自费买书的事情,感谢之余,也劝道:“李老师,能让孩子爱上读书我们已经很感谢了,您送孩子的书孩子也特别爱读,不过买书的钱可以由我们家长来承担,毕竟您的收入也不高。”她婉言谢绝了家长的好意,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家长意识到阅读的价值。身为老师,虽然不能改变学生的原生家庭,但如果一个外人都愿意为孩子的阅读付出精力与金钱,家长也会慢慢接受认可并尽力而为。她愿做这样的“点灯人”,用阅读照亮一颗颗童心,让那“最初的礼物”成为“最美的收获”!
最近加班时,来自同事和家人的关心越来越多。就在去年,她被查出身患癌症,生命一脚“急刹车”让年仅36岁的她惊出一身冷汗,说不怕是假的,但当她在手术前夜躺在病床上,用手机敲出当月普法专栏的约稿,当她在手术后一个月回到熟悉的校园,理想的支撑再度让她的生命充盈而有力。
她是一名小学思政课教师,她仍怀揣着她的“大”理想,要“帮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做法治之光,哪怕只是微光,也要发一份热、献一份力!